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塞繆爾·巴特勒的代表作,1903年發表。一開始本書並未引起關注,蕭伯納後來說到「這樣一部對英國生活做出如此不同一般的深刻探索的作品竟然遭到這般冷遇,實在使人幾乎不能不對整個英國文學感到絕望了!」[1]蕭伯納之後,這部小說終於走進評論界的視野。書中主要探討自由和道德進化的聯繫。

情節

編輯

主人公歐內斯特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他常在父親西奧博爾德的威逼下去背誦主禱文和懺悔詞,經常受到毒打。歐內斯特無力反抗,在父親命令下擔任了教職。西奧博爾德阻止歐內斯特與任何女性交往,認為女人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和男人相比,「作風不同」、「思想也不同」。歐內斯特在父親影響下「號召那些犯罪的人立意悔改」,當他想盡辦法去敗壞梅特蘭小姐的人品道德,結果被捕入獄。然而,歐內斯特在面對困境時,其內心深處產生了朦朧的道德情感。他在獄中度過的這段時間,「原曾以為是一種不可名狀的不幸,現在卻感到這是上天賜予的莫大福分」,認為正是自己「反思和道德成長的最佳契機」。他開始「不再老是想到過去的不堪,而是更多的想到如何去迎接未來」,察覺到與父母斷絕關係是唯一的出路。在出獄不久,歐內斯特遇見了女僕艾倫,與其同居。可是艾倫酗灑,並一次又一次地欺騙歐內斯特。他想盡辦法來改變艾倫,但無濟於事。歐內斯特本可以結束兩人之問這種痛苦的生活,可是由於責任心的驅使,他不得不去完成一個作丈夫、父親應盡的職責。最後艾倫重婚,歐內斯特得到解脫,把子女交由他人撫養,希望「在那裏他們將不會由於被勾起虛假的希望,最後陷入難堪的痛苦之中去」。最終,主人公選擇了自己願走的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haw, George Bernard.Major Barbara:First Aid to Critics[M].New York:Brentano's,1906.p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