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郡王府
39°54′16″N 116°22′09″E / 39.904421°N 116.369237°E
克勤郡王府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7-0714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克勤郡王府,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是克勤郡王岳托及其後裔的府第,後來曾為熊希齡故居。[1]
歷史
編輯克勤郡王是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禮烈親王代善的長子,驍勇善戰,為清朝攻克了山東濟南,後卒於軍中,享年41歲。死後次年(1639年),岳托被追封為「克勤郡王」。岳托之子羅洛渾於1639年被封為貝勒,順治元年(1644年)被封為「衍禧郡王」,這座王府。羅洛渾的長子羅科鐸於1651年改封為「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為紀念岳托之功績,恢復「克勤郡王」之號。光緒十五年(1889年),加親王銜。[1]
由於克勤郡王岳托的後人羅科鐸改封「平郡王」,所以該府又稱「平郡王府」。乾隆朝的平郡王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姑母被康熙帝指配給老平郡王訥爾蘇。清末民初,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將該府出售給熊希齡為住宅。如今,該府後寢的兩山牆角柱石上保存着熊希齡及夫人朱其慧將財產交給北京救濟會的刻字。[1]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該府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使用。該府後半部的後寢門、後寢、後罩房等建築物保存完整。1984年,克勤郡王府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
編輯克勤郡王府位於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東面為北京市魯迅中學。西北面有三條胡同:文華胡同、文昌胡同、察院胡同。該府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因為地處石駙馬大街,所以有人認為該府沿用了明朝勛戚舊宅或者石駙馬府改建而成。[1]
克勤郡王府是清朝朝廷封給岳托後人的三處府第之一,規模在三處府第中最大。該府東與羅科鐸第三子諾尼的貝勒府相鄰。克勤郡王的後裔習慣上將西側的克勤郡王府(平郡王府)稱為「西府」,將東側的諾尼的貝勒府稱為「東府」。西府的面積較其他鐵帽子王府小,規模遠不及禮親王府、鄭親王府等府第,但佈局緊湊,建築精美。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大影壁、府門、銀安殿、東西翼樓、後罩樓等建築。此外,該府西路還有三進院落。東路則由五個院落組成,有茶房、大書房、小書房、祠堂、花房等等,此外還有護衛、太監、奶媽居住的房屋等等。曹雪芹與平郡王福彭(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克勤郡王慶恆的養父)是親戚,所以曹雪芹居住在北京時,經常在東府和西府走動。紅學專家推測,《紅樓夢》中北靜王的原型可能就是平郡王福彭。
《乾隆京城全圖》顯示,克勤郡王府的平面佈局符合王府規制。銀安殿(正殿)面闊五間,前出丹墀,左、右配殿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罩正房面闊七間。[1]
該府前的新文化街路南的影壁尚存。該府原先的五開間的府門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毀,門前一對大石獅被搬走後下落不明,後來在府門位置建了一排簡陋平房,如今府門已恢復重建。府門本是五開間的青筒灰瓦大門,重建後改為綠鑲邊黃琉璃瓦頂的兩層門樓。該府前部僅存東翼樓,其他原有古建築已無存;後部的內門、後寢及東西配房、後罩房保存完整。西部跨院大部分原有建築也保留至今。[1]
21世紀初,克勤郡王府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工程於2003年竣工。克勤郡王府總建築面積3717平方米。此次修復前,房梁糟朽、牆體變形、屋頂斑駁、獸件殘缺。五開間的府門原址已變成一排簡陋的平房,整個克勤郡王府很像大雜院。負責此次修復工程施工的北京長城建築工程總公司古建公司按照「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施工,由故宮博物院專家趙崇茂、樸學林、王仲傑現場指導。北京長城建築工程總公司古建公司除了整修全部現存建築之外,還依照清朝郡王府的規制復建了府門、東西配殿、西翼樓、前東西轉角房等903平方米的建築,基本恢復了該府的舊有風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