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行政督察區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20年10月29日) |
興寧行政督察區,是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以興寧為行政駐所,下轄:龍川縣、五華縣、梅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連平縣、和平縣,及治所所在的興寧縣,共9縣。由於治所興寧縣,古代屬於循州,1912年(民國元年),隸屬國民政府設立廣東省潮循道;故興寧行政督察區,又名循州行政督察區,簡稱「循州區」。
背景
編輯根據1921年(民國廿一年),中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頒佈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1936年(民國廿五年),中國國民政府設置了省以下,縣以上的行政分區,就是「行政督察區」。
行政督察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它仍由省級行政專員公署統一領導,所以只是虛設的行政級別。當時,全國各省都劃分了行政督察區,以省名、序數,為行政督察區冠名。
當時在政府工作文件中,各行政督察區簡單地以序數命名出現,常常不能使官員清楚地了解它所代表的區域,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於1948年(民國卅七年),全國各省的行政督察,被敕令以當地的行政駐地來命名。興寧行政督察區,即是原來的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各縣在清代的行政隸屬
編輯後況
編輯興寧行政督察區成為中共建政後設立的興梅地區和目前的梅州地級市的前身。興梅專區是一個臨時性的地方行政區域,初設於1949年,撤銷於1952年。中共建政之初設立的興梅專區,繼承了原來的興寧行政督察區的「興」字;然而實際上興梅專區的駐地,已並非設在興寧縣,而是遷往了當時的梅縣(即今梅州市)。
1949年設立的興梅專區,管轄了原來興寧行政督察區東部的六個縣:興寧縣、梅縣、大埔縣、五華縣、蕉嶺縣、平遠縣。同時,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劃歸惠陽地區。
1965年,原興寧行政督察區的興寧縣、梅縣、大埔縣、五華縣、蕉嶺縣、平遠縣,和後來劃入的豐順縣(原屬汕頭市),設立為梅縣地區。1988年,原梅縣地區,改設為梅州地級市,地級市治所駐梅江區(原梅縣市梅州鎮)。1994年6月,興寧縣改置為縣級市,即今興寧市,仍由梅州地級市代管。
1988年,原惠陽地區的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河源縣、紫金縣等5個縣,改設為河源地級市,地級市治所駐原河源縣縣城,今稱源城區。1993年11月,原河源縣郊區改置為東源縣,屬河源市。
文化
編輯原興寧行政督察區及後來的梅縣地區、惠陽地區,是中國著名的客家文化代表區。
- 從方言角度看:目前梅州話被認為是客家方言的代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客家話節目,多採用梅州話播音,其播音員多從梅縣(亦包含梅江區)錄取。
- 從飲食角度看:目前國內公認的客家菜的代表,以廣東省境內的河源菜為典型,以梅州菜、惠州菜為兩翼。河源菜實際指今河源地級市轄下的五個縣域的飲食烹調藝術。此外,汀州、贛州、韶州的飲食烹調藝術,也屬於客家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河源菜為代表的客家菜系,是廣東省三大菜系之一,中國十大菜系之一。因為中國客家菜是由廣東省東江流域的客家菜為代表,所以客家菜也別名東江菜。
- 從文藝角度看:著名的客家山歌,以此區內的梅縣松口鎮為代表;以客家話演繹的傳統戲劇藝術——花朝戲、大埔漢劇,亦在此區流行;此外還有,以帶有部分粵語特點的東江客語(以惠州話為代表)演繹的戲劇——客粵劇(又稱惠劇),主要流行在博羅縣、東莞市及梅州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