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單
十二單(日語:十二単/じゅうにひとえ Jūnihitoe),官方正式名稱為五衣唐衣裳,是日本公家女性傳統服飾中最正式的一種。於平安時代的10世紀後開始被作為貴族女性的朝服,現代是日本皇族女子在即位禮、結婚式、御大禮、祭祀等大禮場合的正式禮服。
十二單 | |||||||
日語名稱 | |||||||
---|---|---|---|---|---|---|---|
漢字 | 十二単 | ||||||
|
十二單的名稱首見於《源平盛衰記》。一般由5~12件衣服組合而成。按照不同季節,穿着人的身份和場合,十二單衣的顏色和花紋有特定的複雜搭配。
歷史沿革
編輯十二單的原型是奈良時代《養老律令》規定的貴族女性的朝服裳唐衣,由背子、大袖、小袖組成。[1]平安初期以降,開始出現晴裝束,由唐衣、裳、表衣、打衣、袿、單、緋袴組成的禮服。袿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有18-20重。[2]室町時代以後定為五重衣。[3]女房裝束略裝則省略唐衣、裳。平服稱為袿袴(うちきばかま),包括小袿和裳袴。[4]十二單謂之物具,包括內衣、白小袖、打袴、單衣、打衣、五衣、表衣、唐衣、裳。皇后的御儀服則由帛御服(はくのごふく),御五衣(おんいつつきぬ)、御唐衣(おんからぎぬ)、御裳(おんも)、御小袿(おんこうちぎ)、御長袴(おんながばかま)組成。[5]
現代宮中女房裝束簡略化為袿袴。[6]明治十七年(1884)十一月頒佈宮中席次第三階以上華族女子大禮服制度,袿袴包括一褂、一單、一服、一袴、一發、一扇、一履。冬天的面料為唐織,夏天的面料為二重織的紗。大正四年7月24日,皇室令第八號將袿袴定為女官宮中覲見法服。
組成
編輯- 長袴:下身貼身的裙褲,已婚者用紅色,未婚者用濃色。早期質地為平絹,後來為絲綢。現在又分帶褶的長袴和無褶的表袴。
- 小袖:上身最內層的中衣,一般為白色短衣。
- 單衣:穿在小袖外面,多為綾、絹製作。
- 五衣:又稱為重袿,[7]穿在單衣外面,有色彩濃淡搭配的衣服。原來為五層不同顏色的衣服,後來簡化為同一件衣的開口處縫五層布料而成。
- 打衣:穿在五衣外面,質地堅挺的一層。最早的作用是禦寒。因原來衣上有用木砧捶打出來的紋樣而得名。
- 表衣:打衣外面垂領廣袖的外袍,有華麗的刺繡,經常分表裏兩層。
- 唐衣:又稱為背子,表衣外面的華麗短褂。[8]近代唐衣遺品有和宮降嫁的衣料。明治時代以降,唐衣依照熊野速玉大社神寶古様。[9]
- 裳:顏色鮮艷,圍在後腰的長裙,多為綾或紗所制。分為三個部分:後背自腰向下為「大腰」,向後直至拖地的八幅摺裙為「延腰」,繫於腰間部分為「小腰」。
- 衵扇:彩繪並飾有金銀箔的木扇。
衣着順序
編輯十二單的穿着順序為內衣、白小袖、打袴;次加單衣、打衣、五衣、表着;再加唐衣、裳。
-
源氏物語絵巻五衣唐衣裳
-
源氏物語絵巻
-
源氏物語絵巻
-
源氏物語絵巻五衣唐衣裳
-
紙本着色紫式部日記絵巻
參考資料
編輯- ^ 十二単(じゅうにひとえ). [201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 ^ 『栄花物語』:「一人は一色を五つ、三色着たるは十五づっ、あるは六つづつ七つづつ、ただ着たるは十八、二十にてぞありける。」
- ^ 『紫式部日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赤色の唐の御衣、地摺の御裳、麗しくさうぞきたまへるも、かたじけなくもあはれにも見ゆ。大宮は葡萄染めの五重の御衣、蘇芳の御小袿たてまつれり。」
- ^ 奧野高廣,《戦國時代の宮廷生活》,八木書店, 2004
- ^ 現代女房装束. [201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 ^ 正装と普段着の区別. [201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 ^ 壺井義知,《裝束要領鈔》,日本江戶時代.
- ^ 《大日本史·禮樂志》:「背子稱唐衣,袷衣無腰襴,形如半臂,用以加表衣上者。貴者用織文,賤者平絹。其色有紅白青綠二藍。其文有龜甲織文,施蝶丸、藤丸、菊丸等者;有畫泥繪形筥等者,各因品位用之。」
- ^ 熊野速玉大社.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