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琳·奇瑟姆 編輯
卡羅琳·奇瑟姆 (Caroline Chisholm)(1808年5月30日—1877年3月25日)英國慈善事業家,她以幫助來到澳大利亞的移民而在澳大利亞家喻戶曉[1]。
卡羅琳·奇瑟姆 | |
---|---|
出生 | 北安普頓,英格蘭 | 1808年5月30日
逝世 | 1877年3月25日 高門,倫敦,英格蘭 | (68歲)
職業 | 慈善工作 |
知名於 | 慈善工作,改善移民狀況 |
配偶 | 阿奇博爾德·奇瑟姆 |
兒女 | 8個孩子(其中包括《弗里曼雜志》創辦人卡羅琳·艾格尼絲·格雷) |
父母 | Sarah Jones, William Jones |
早年生活
編輯卡羅琳·奇瑟姆1808年出生於英格蘭北安普頓,他的父親威廉·瓊斯三次喪偶,卡羅琳的母親是威廉第四任妻子,她的母親共生了7個孩子(威廉與前妻們生有5個孩子),卡羅琳是最小的女兒。卡羅琳六歲時,他的父親去世,留下的遺產為600英鎊和幾處房產。
1830年12月27日,時年22歲的卡羅琳嫁給了大她10歲的阿奇博爾德·奇瑟姆(Archibald Chisholm),他是在東印度公司馬德拉斯軍團服役的軍官,由於他是一名天主教教徒,爲此卡羅琳皈依了天主教[2]。他們的婚禮在北安普頓的聖殿教堂舉行,婚禮是由羅馬天主教神職人員主持,而這樣的婚禮在《1836年婚姻法》頒佈之前是不被認可的[3]。
在印度期間
編輯兩年後,阿奇博爾德·奇瑟姆回到印度馬德拉斯軍團繼續服役,18個月之後卡羅琳也去了印度。在印度生活期間卡羅琳共生了2個孩子。爲了不使隨軍家屬染上軍隊的不良習氣,1834年卡羅琳為從軍家屬創辦了女子學校,學習寫作、宗教、烹飪和護理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4]。
在澳洲期間
編輯1838年阿奇博爾德·奇瑟姆上尉以身體健康爲由獲得了兩年的休假。他們決定去澳大利亞而不是返回英國,10月他們抵達到悉尼,並在新南威爾斯的溫莎(新南威爾斯)住了下來。
當時的澳大利亞來自英國的男女移民比例為3:1,爲了解決殖民地男女比例失調,英國以為單身女性提供免費船票作爲優惠條件,鼓勵英國單身女性移民澳洲。然而很多踏上澳大利亞的英國女性既身無分文,且舉目無親,她們往往成爲黑社會漁獵的目標,爲了生存,很多女性不得不從事賣淫活動。爲了挽救這些年輕婦女,卡羅琳在悉尼為來到澳洲的單身年輕婦女們建立了第一個收容所,給她們介紹到到值得信賴的富人家庭工作,並為這些婦女找到成家伴侶。這個慈善活動很快發展到周圍的鄉村地區。1840年阿奇博爾德·奇瑟姆上尉回到了印度,但他鼓勵卡羅琳留在澳洲繼續從事她的慈善事業。
1842年3月,卡羅琳在東梅特蘭租下了兩座住宅,她將這兩棟住宅改建為一所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移民的宿舍,並為這些移民尋找工作。現在這座建築成爲「卡羅琳·奇瑟姆小屋」以紀念她的慈善活動。
卡羅琳在澳大利亞的七年中,為11,000多人安置了家庭和工作,在新南威爾斯州開展慈善活動期間,據説她並沒有也不想接受個人或宗教組織的捐款,而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她的慈善事業。爲此她成爲了澳洲的一個知名女性,並受到人們的廣爲敬佩。1845年她的丈夫從印度退役後回到了澳大利亞[5]。
促進移民改革政策
編輯1846年卡羅琳·奇瑟姆和她丈夫返回英國前,他們收集了600多份移民的信件,這些信件陳述了在澳洲生活的狀況,爲了使後來的移民在來澳洲之前瞭解當地的情況,卡羅琳回到英國後,出版了本名爲《慰藉窮人的一日三餐》(Comfort for the Poor – Meat Three Times a Day)[6],其中引用了這些已經定居在澳洲的移民陳述內容,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雜志《家常話》(Household Words)也引用了其中的內容。
1849年在西德尼·赫貝特爵士以及英國專責委員會的支持下,卡羅琳在她的伊斯靈頓住處成立了支援移民安家融資協會,其主要功能是向去澳洲的移民提供一半交通費貸款,移民在澳洲生活兩年之後再償還貸款。
卡羅琳還在查爾頓-克里斯頓(Charlton Crescent)定期舉行會議,向移民提供有效的建議,該協會最初使用私人移民船作爲活動場所,並用來運送移民。在卡羅琳的堅持下,要求協會改善船隻的住宿條件,這後來使《1803年英國客運船舶法》得以修改。卡羅琳夫婦二人1851年短期走訪了澳洲,並被嘉獎爲澳洲榮譽代表以幫助來澳洲的移民。
到了1854年,她在英國創建的協會已經協助了3000多人移民澳大利亞,卡羅琳爲此在英國各地舉辦了移民講座,並在法國、意大利進行巡迴演講。由於卡羅琳皈依為天主教徒,她受到了羅馬教皇庇護九世的接見,並被贈與一枚教皇獎章和她本人的一尊半身像。
晚年
編輯1854年,卡羅琳又回到澳大利亞墨爾本之後,除了繼續從事她的慈善事業之外,在凱恩頓購買了住宅和商店,她往返於墨爾本和凱恩頓之間,她的兩個兒子幫助她經營商店,她的丈夫在凱恩頓擔任治安法官。1858年卡羅琳舉家遷移到悉尼,1859年至1860年她經常發表政治演講,她呼籲殖民政府給移民分配土地,以使移民能夠建立小型農場,她認爲這樣可以使移民安居樂業。卡羅琳在此期間發表了一部名爲《Litter Joe》[7]的長篇小説,並連載在當地報刊上。
1865年阿奇博爾德·奇瑟姆陪同幼的孩子先回到了英國,次年她與兒子小阿奇博爾德也回到了英國。1877年3月25日卡羅琳病逝,阿奇博爾德·奇瑟姆也於同年8月去世。卡羅琳去世之後,她與後來去世的丈夫安葬在家鄉北安普頓。夫婦兩人共有8個孩子,其中5個孩子養大成人。
註釋
編輯- ^ TIME-LINE — CAROLINE AND ARCHIBALD CHISHOLM
- ^ 存档副本.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 ^ Walker, Carole, A Saviour of Living Cargoes – The Life and Work of Caroline Chisholm, (Australia Scholarly Publishing, 2009; republished in Australia in 2011 by Connor Court Publishing; UK edition published by Wolds Publishing
- ^ Walker, Carole, See Chapter on "India" and Appendix 5: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Female School of Industry"
- ^ O.M. Flynn, "Caroline Chisholm, the emigrants' friend,"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Catholic Historical Society 3 (2) (1970), 1-7
- ^ Comfort for the Poor.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 ^ 'Little Joe', The Empire, Sydney, 23 Apr 1860,.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