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協奏曲 (勃拉姆斯)

A小調雙重協奏曲作品102,是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管弦樂隊創作的協奏曲

勃拉姆斯在創作《雙協奏曲》時期時的肖像

背景

編輯

這首雙重協奏曲是勃拉姆斯為管弦樂隊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創作於1887年夏天,並於當年10月18日在德國科隆的居策尼希廳(Gürzenichsaal)首次演出[1]。據說,由於對於樂器不很了解,勃拉姆斯在寫作時感到有些焦慮[2]

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為大提琴演奏家羅伯特·豪斯曼英語Robert Hausmann[3] 和他的老朋友,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而寫的[註 1]。兩人亦是科隆首演的獨奏者。

協奏曲利用音樂主題A-E-F,這是F-A-E的一個排列,而F-A-E代表了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座右銘「自由但孤獨」(Frei aber einsam)[6][註 2]

分析

編輯

配器

編輯
  • 獨奏小提琴
  • 獨奏大提琴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0 0—tmp—str"[7]

結構

編輯

和典型的協奏曲類似, 這部作品由快 - 慢 - 快三個樂章組成:快板(A 小調)、行板(D 大調),以及不太過分的快板(A 小調轉A 大調)。

第一樂章

編輯

 

第二樂章

編輯

 

第三樂章

編輯

 

評論

編輯

約阿希姆和豪斯曼在1887-88年期間的音樂會上多次演奏了這首協奏曲,並由勃拉姆斯擔任指揮。勃拉姆斯將手稿題贈給約阿希姆,上面的題字是「為他而做」。 不過克拉拉·舒曼對協奏曲卻並不欣賞,認為這部作品「對樂器而言並不出色」[8]理查德·斯佩奇特英語Richard Specht也批評這首協奏曲,將其描述為「勃拉姆斯最難以接受和沒有歡樂的作品之一」。 據說勃拉姆斯曾經為小提琴和大提琴寫過第二首協奏曲,但在受到負面的評價後銷毀了他的作品。不過後來的評論家們對這部作品的評價甚好:唐納德·托維英語Donald Tovey曾經寫道,協奏曲具有「巨大而徹底的幽默」。[9] 這部作品所面對的主要阻礙是它一直要求兩位才華橫溢而且同樣出色的獨奏家。

註釋

編輯
  1. ^ 勃拉姆斯和約阿希姆的長期友誼,曾經因為約阿希姆與其妻子阿馬利亞的離婚一事而破裂(據說勃拉姆斯在爭執中支持了阿馬利亞),這部協奏曲部分地表達了勃拉姆斯對約阿希姆的和解姿態[4][5]
  2. ^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四年前(1853年),勃拉姆斯曾經參與了一項利用F-A-E主題的合作作品, 並將其贈與約阿希姆,此作即所謂的「F-A-E奏鳴曲」。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1. ^ Cheltenham Symphony Orchestra: program notes.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2. ^ He disguised his reservations with joyless joking in his letter to Clara Schumann: "...I have had the amusing idea of writing a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If it is at all successful it might give us some fun. You can well imagine the sort of pranks one might play in such a case," he wrote, adding "I ought to have handed on the idea to some who knows the violin better than I do." Litzmann, Schumann/Brahms Letters 8/1887, quoted by Jan Swafford, Johannes Brahms: a biography 1997:539.
  3. ^ For Hausmann he had written the Second Cello Sonata the previous summer.
  4. ^ "This concerto is a work of reconciliation— Joachim and Brahms have spoken to each other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Clara Schumann noted in her journal after a rehearsal in Baden-Baden in September 1887.
  5. ^ Schwartz, Boris. Joseph Joachim and the Genesis of Brahms's Violin Concerto. The Musical Quarterly. Autumn 1983, LXIX (4): 503–526 [2008-03-16]. doi:10.1093/mq/LXIX.4.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3). 
  6. ^ Musgrave, Michael. Brahms's First Symphony: Thematic Coherence and Its Secret Origin. Music Analysis (Music Analysis, Vol. 2, No. 2). July 1983, 2 (2): 117–133. ISSN 0262-5245. JSTOR 854245. doi:10.2307/854245. 
  7.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8. ISBN 0-8108-3228-3. 
  8. ^ Wollenberg, Susan. Reviews of Books: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s Konzerts: Festschrift Siegfried Kross zum 60. Geburtstag (eds. Reinmar Emans and Matthias Wendt. Music & Letters. February 1993, 74 (1): 77–81. ISSN 0027-4224. JSTOR 735204. doi:10.1093/ml/74.1.77. 
  9. ^ Stein, George P. The Arts: Being through Mean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Vol. 5, No. 4). October 1971, 5 (4): 99–113. ISSN 0021-8510. JSTOR 3331623. doi:10.2307/3331623.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