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音海爾瓦廟

哈音海爾瓦廟,賜名「廣益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哈音海爾瓦廟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哈音海爾瓦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32
認定時間2006年9月4日

簡介 編輯

哈音海爾瓦廟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初建時稱「馬王廟」,原址位於商都阿都沁旗寶音德力格爾山(今化德縣白土卜子鄉境內)。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商都阿都沁旗總管雲棟將該廟的興建及發展情況上奏清朝朝廷,獲清聖祖讚賞,為該廟賜名「廣益寺」,並賜一尊50兩重的哈音海爾瓦銀佛。此後,該寺廟又稱「哈音海爾瓦廟」。[3]

乾隆二年(1738年),本寺選定19歲的斯琴曲傑為轉世活佛。斯琴曲傑活佛25歲時到西藏,朝覲七世達賴,獲七世達賴授予斯琴卻日吉學位,賜佛教法規《扎雅格》經。乾隆八年,斯琴曲傑活佛32歲時,再到西藏,迎請《丹珠爾》回本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0歲的斯琴曲傑覲見清高宗,獲清高宗賜予首領喇嘛度牒、蒙古文《丹珠爾》。1791年至1958年,這部《丹珠爾》一直供奉在本寺,並在每年農曆六月的誦經法會上打開曬經。[3]

經過多次擴建,到18世紀末,哈音海爾瓦廟已具有相當規模。鼎盛時期,寺內設5個拉桑,18個大小殿堂,5個廟倉,81間朝克沁殿,僧人達2000餘人。寺內藏有金銀佛像、金銀製品、塑像、畫像、刺繡、雕刻、圖案等文物及工藝品數千件。該寺曾進行天文學、哲學、曆法、醫學等方面研究,湧現出許多知識豐富的喇嘛和醫術高超的門巴(蒙醫)。[3]

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由於戰亂,該廟多次遭到洗劫,此後逐漸衰落。1930年代,因為壩北草原不斷遭到開墾,該寺的畜群無處放牧,該寺乃在1936年被迫遷至鑲黃旗哈音海爾瓦蘇木所在地。新建的寺廟規模大減,朝克沁殿由81間減為49間,喇嘛逐年減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該寺被拆除。[3]

1988年,報經鑲黃旗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哈音海爾瓦廟恢復大慈寺經堂一座,建築面積64平方米。當年,哈音海爾瓦廟有僧人及信徒36名,每月均舉辦小型嘛呢法會舉辦。哈音海爾瓦廟的恢復,結束了改革開放後鑲黃旗無藏傳佛教活動場所的問題。[4]

2005年、2006年,鑲黃旗人民政府接受宗教人士及信眾的意見,決定復建原哈音海爾瓦廟朝克沁殿,採用民辦公助的方式,由鑲黃旗民族宗教事務局主辦,動員鑲黃旗內外各界捐款,前後進行了二期建設,由青海省湟中縣古建築維修隊施工。此次工程於2007年7月完成,復建了朝克沁殿(廣益寺)東西配殿、鐘樓、鼓樓、正門門殿(金剛殿),完善了該寺的圍牆,整修了寺前廣場。同時,還在該寺附近山上興建了哈音海爾瓦敖包和《丹珠爾》經紀念碑。[4]

2006年,哈音海爾瓦廟被列為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收藏中國蒙古文丹珠爾經第一廟」。[3][4]

到2008年,哈音海爾瓦廟仍是鑲黃旗唯一經政府宗教部門批准註冊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喇嘛教職人員18名(其中鑲黃旗人大代表一名,鑲黃旗政協委員一名),享受喇嘛生活補貼者13名。1998年,該廟被評為錫林郭勒盟文明宗教活動場所。該廟與附近旗縣的寺廟如商都縣小廟蘇尼特右旗畢魯圖廟正鑲白旗布日都廟均保持友好往來。[4]

哈音海爾瓦廟修復開光後,每年除了農曆七月、八月、十一月之外,其他每個月喇嘛均舉辦大型嘛呢會,每天早晨舉辦正常嘛呢會。哈音海爾瓦廟不僅成為宗教活動場所,也成為重要旅遊景點。[3]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