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8′16″N 106°15′16″E / 38.471009°N 106.254411°E / 38.471009; 106.254411

唐徠渠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永寧縣賀蘭縣)、吳忠市青銅峽市)、石嘴山市平羅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27
認定時間2010年12月6日

唐徠渠,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永寧縣賀蘭縣)、吳忠市青銅峽市)、石嘴山市平羅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概況

編輯

唐徠渠南起吳忠市下屬的青銅峽市,北至石嘴山市下屬的平羅縣,中間穿越寧夏首府銀川市區,總長度322公里,是銀川平原最重要的灌渠。是寧夏最長、灌溉面積最大的渠道。

歷史

編輯

西漢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光祿勛徐自為開光祿渠[1]。後因戰爭荒亂,渠道失修,淤毀[2]

唐代武則天年間修浚,故名唐徠渠。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靈鹽節度使李聽疏浚修復光祿渠,該渠灌溉面積達到千餘頃[3]

元初逐漸稱為唐徠渠[4],名稱使用至今[5]

2010年12月6日,授予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6]

參考

編輯
  1. ^ 《靈州志跡》:靈州、中衛各有渠,舊志元張文謙修(渠)夏州、寧夏兼五原。有光祿塞,漢光祿勛徐自為所築,渠名光祿,亦自為所開。
  2. ^ 寧夏水利廳. 千年唐徕 水苍苍兮景盛. 寧夏水利廳. [失效連結]
  3. ^ 《唐會要·卷89·疏鑿利人》:光祿渠,久廞廢,聽始復屯田以省轉餉,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頃,後賴其饒。
  4. ^ 《元史·世祖本紀》:「浚西夏中興、漢延、唐徠等渠,凡良田為僧所據者聽蒙古人分墾」
  5. ^ 《靈州志跡》:渠名光祿,亦自為所開。然則今稱之「唐渠」或「漢舊渠」。
  6. ^ 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寧夏文化網. [2012-05-13].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