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左翼旗
喀喇沁左翼旗(蒙古語:Харчин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中國舊旗名。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以喀喇沁部置。清代和民國初年屬卓索圖盟。
歷史
編輯1635年,後金開始對一些蒙古部落劃定地界,清查人口,原喀喇沁部和東土默特部的殘餘壯丁共16953名,按照滿洲八旗的形式組織形式立規建旗。喀喇沁部領主固魯思奇布(蘇布地子)、萬丹偉征、色棱等人所領5286人被編為喀喇沁旗。1636年(崇德元年)固魯思奇布受封固山貝子,標誌着喀喇沁扎薩克旗建立。固魯思奇布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右翼旗,後被賜多羅杜棱郡王。1648年色棱被封為鎮國公,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左翼旗。萬丹偉征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傳至1705年到其曾孫格哷爾時,因人眾繁衍,所編佐領已積至38個,因而又立一旗,為喀喇沁中旗。
喀喇沁部是與清朝皇室聯姻關係最為密切的部落之一,據歷史文獻記載,清朝皇家與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該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民間數據更多,無法統計)。這一情況表明,喀喇沁部三個旗的扎薩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與清朝皇室結親。在這裏尤以清康熙皇帝將其第五女端靜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右旗扎薩克郡王扎什之子噶爾藏為之最。扎什為兒子迎娶公主特意修建了端靜公主府,現在這座端靜公主府又稱公爺府,至今猶存。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額駙是喀喇沁左旗的僧衰扎布祖孫三代。僧衰扎布是色棱曾孫,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孫女,乾隆二年升為理藩院外侍郎。僧衰扎布的兩個兒子瑚圖靈阿、扎拉豐阿也都成為皇家額駙。嘉慶以後至清末,喀喇沁右旗固魯思齊布的後裔成為喀喇沁部較有影響的皇家額附,其六世孫曼朱巴咱爾於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娶定郡王綿恩長女,官至御前行走。他的後人色伯克多爾濟、旺都特那木濟勒等都娶皇家女,而且他們在清廷中都是很高品級的官員。尤其貢桑諾爾布,無論對於清廷還是蒙古各部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起過重要的作用。
區劃沿革
編輯治所在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西南、大凌河西岸。喀喇沁左翼旗是喀喇沁三旗中,行政區域變化最大的旗。
置喀喇沁左翼旗時,治所初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公營子。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在旗境內置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塔子溝廳改為建昌縣,開始實行蒙漢分治:漢族歸縣管轄,蒙古族歸旗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建昌縣改為凌源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併為建昌縣。1940年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撤縣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1940年移治公營子。1946年,凌源縣,建昌縣,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成立,原喀喇沁左翼旗從此徹底分為三個部分。
1949年喀左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這是一篇關於遼寧行政區劃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