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力果西
簡介
編輯藏語「噶力果西」意為「白色四門屠(塔)」。該塔原位於八廓北街中央,是一座白色寶瓶形的佛塔,其下的方形基座上,四面各開一門,供人穿行。過去拉薩人有口頭語:「噶力果西澤佐!」意為:「憑噶力果西起誓!」可見該塔在拉薩人心目的地位。「噶力果西」西南側20米左右的朗孜夏,是噶廈時代的拉薩市政廳,內有地牢,門外曾是鞭笞犯人的刑場。[1][2]
村本·羅布桑波,是一名半人半神的大商人。傳說他率大商隊往返於藏區和漢區,將茶葉運到藏區,將馬匹運到漢區。傳說他是宗喀巴的商隊總管,宗喀巴興建甘丹寺時,他提供了很多資金。村本·羅布桑波的傳說和民諺、歌謠,至今仍然流傳在雪山下的河谷與村莊。他死後被尊奉為商人之神,不少市鎮的商業中心及農牧區季節性集貿市場,傳說都是其親自開創,並建有其神廟或者塑像。每當大型集市或廟會舉行之前,均會祭祀村本·羅布桑波。[1]
傳說,15世紀早期的帕竹王朝內務大臣米旺達孜,倡修了「噶力果西」,專用來供奉村本·羅布桑波的頭蓋骨及其骨殖。那時,拉薩還不是西藏的首府,商販很少,市場十分冷清。米旺達孜似乎想藉此提高拉薩在西藏商業中的地位,吸引人前來拉薩經商。[1]
「噶力果西」上圓下方、上實下虛,塔內有一個十字形的空間,成為苦行僧、流浪漢、乞丐以及流浪的街頭藝術家的棲身之處。藏戲發明者、鐵索橋倡建者唐東傑布,曾是該塔底層最早的居民,在此生活一年。[1]
唐東傑布生在西藏西部山區,其家鄉被岡底斯山和雅魯藏布江封鎖,交通極不發達。從青年時期他便發願在西藏架設鐵索橋,為僧俗百姓造福。但他起先被人們當作「瘋喇嘛」、「狂想者」、自吹能摘下彩虹的怪物。後來,他在山南雅隆地方,結識善長歌舞的瓊結七兄妹,他們共同創造了藏戲並且到處演出,宣傳興建橋墩之功德,鼓動民眾捐錢、捐鐵、出力。許多乞丐、貧民、漁夫、獵戶,以及貧苦的喇嘛和尼姑,自願追隨他們。經過數十年努力,終於在西藏各地的河流上架起幾十座鐵索橋,促進了西藏的交通發展。唐東傑布死後,被尊奉為「鐵索橋活佛」。凡有鐵索橋處,均有其廟宇或者塑像。藏戲藝人則自稱「唐東博魯」(意為「唐東子弟」),每次表演時都會歌頌其功德、懸掛其神像。[1]
西藏中世紀學者貢巧·德維炯勒著有《唐東傑布傳》,記載了唐東傑布在「噶力果西」之中修煉了一年。白天他向人募化錢物;晚上則嚮慕名而來的信徒傳法。在寒冷季節,他在塔前挖一個一人深的洞穴,將身體藏在洞內,四周填滿枯葉和細沙,只露腦袋與眼睛在外面,以磨練意志,同時觀照眾生的苦樂。他這種修習之法,受到不少人猜疑與嘲諷,稱他為「怪人」,他卻淡然處之。藏曆四月,他來到蔡公堂參加「梅朵曲巴節」廟會,經過拉薩河渡口,遭牛皮船夫無理毒打,並被推入河心,險些淹死。他十分氣憤,直接走入大昭寺,跪在釋迦牟尼像前,再度發下了興建鐵索橋的重誓。後來他終於實現了誓言。[1]
1960年代初,「噶力果西」底層仍住有一些流浪漢和乞丐。白天他們在拉薩城區各處活動,晚上回到塔內各自的角落安睡。有一位街頭舞蹈家,名叫巴珠,外形乾癟瘦小,相貌並不算美,但拉薩市民卻給他起了「索達雅古」(美男子)的綽號。他很知名,在拉薩城裏及附近郊縣盡人皆知。他有一架手搖留聲機,夜晚存放在尼泊爾商人的「夏帽嘎布」店內,白天則在「噶力果西」前放唱片,自己跟隨唱片中的音樂節奏歌舞。他有不少唱片,世界各國的都有。無論是印度、蘇聯還是藏族音樂,「索達雅古」都可伴以拉薩踢踏舞,舞姿瀟灑輕快、飄逸自如,路過的觀眾們都會被深深吸引。[1]
巴珠本來是山南地區瓊結一戶大差巴的子弟,後來由於喜愛歌舞,被逐出家門,自此流落到拉薩,成為街頭舞蹈家。每年夏季和秋季,西藏各地會舉辦許多傳統節日及廟會,他帶留聲機及臨時結交的女友,到場表演,收益頗豐。西藏民主改革時,他分得很多東西,以及非常漂亮的房子。但他在房子裏住不習慣,仍然到八廓街頭跳舞,鑽入「噶力果西」底層過夜。[1]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浪潮席捲拉薩,「噶力果西」在一天被數以百計的青年摧毀,青年們有的用鐵鎬,有的用鋼杆,有的用手,很快將其搗成瓦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