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河行宮
39°45′04″N 116°22′57″E / 39.751068°N 116.382378°E
團河行宮遺址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大興區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清 |
編號 | 6-3 |
認定時間 | 2001年7月12日 |
團河行宮,位於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地區團河北村,是一座清朝皇家行宮,也是當時南苑四座皇家行宮(其他三座是舊衙門行宮(舊宮)、新衙門行宮(新宮)、南紅門行宮(南宮))中唯一保留至今的行宮。[1][2][3]
歷史
編輯團河行宮,位於大興區黃村衛星城以東3公里處,坐落在南海子的南端。南海子(當地有一種說法稱舊時稱積水潭為「北海子」,稱該地為「南海子」;另一種說法稱明朝時稱該地為「南海子」,清朝時改稱「南苑」)的範圍大概是如今大興區北部、朝陽區西南部、豐臺區東部等地,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總面積大約有200多平方公里,是清朝皇帝狩獵、閱兵、駐蹕場所。[1]
團河行宮興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金朝時此處便有宮室建築,金章宗在此造行宮「建春宮」。每年春季,金章宗來這裏網魚、捕獵鵝雁。明朝在這裏興建舊衙門提督宮署,並且依照二十四節氣興建24園,改作行宮。清朝乾隆時期,在南苑的西南角興建團河行宮,此後團河行宮成為清朝皇帝來南苑遊獵及理政的場所。[1]
當時的宮殿區,王公大臣不經召見不得進入大宮門;嬪妃不獲召幸不得進入西區;夜間,親王貝勒不得在宮內居住,只可到位於團河行宮宮牆外的小王爺府過夜。團河行宮是乾隆帝四下江南後興建,故富有江南園林特色。團河行宮宮牆內的東湖、西湖,湖中有94泉,泉水匯成湖,經過過河亭流出團河行宮,與東宮牆外的護宮河匯合流入鳳河,御碑亭中的乾隆御製詩中有「團河本是鳳河源」。[3]
清朝末年,由於國家衰弱,團河行宮敗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洗劫了團河行宮珍藏的寶物,並破壞了團河行宮建築。中華民國初年,團河行宮曾經被軍閥用作兵營。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駐守在團河行宮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同日軍激戰,團河行宮遭炮轟,大部分成為廢墟。[1]
1985年,團河行宮遺址被列為大興縣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建成,對社會開放。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自1985年以來,政府逐步整修團河行宮遺址,陸續修繕、修復部分古建築,鋪設了環湖甬路,種植大量花木,對西湖進行清淤並蓄水。[1]
大興區的不少政協委員、文史專家,多年來呼籲對團河行宮加以修復。2004年4月的一個月內,大興區將團河行宮宮牆內的20餘處宮殿遺址全部發掘並清理出來。2004年7月13日,北京市文物局上報的《關於復建團河行宮的再請示》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原則同意」。2004年10月,大興區宣佈團河行宮修復工程正式啟動,計劃到2007年完成。工程計劃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修復宮牆內的建築,包括主殿區、風景區,總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二期工程修復宮牆外的7座小王爺府和151間雜役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大興區人民政府於2005年3月報請北京市人民政府,但沒有獲得批覆,所以該復建計劃擱淺。2007年,團河行宮修復工程被列為「人文奧運」工程計劃。團河行宮修復工程分成二期:一期工程2004年啟動,2007年完工並開放;二期工程2013年3月底開工,計劃2013年12月底完工,復建西湖周邊9座建築(漪鑒軒、鑒止書屋、珠源寺、歸雲岫、狎鷗舫、點景四方亭、濯月漪、兩卷臨河房、大船塢)。[2]
建築
編輯團河行宮佔地面積大約為33萬平方米,過去有各類建築603間。清朝時,此處因地勢低洼,水源很多,共有90餘處水泉。《欽定日下舊聞考》記載:「團河之源舊稱團泊,在黃村門內六里許。河南北舊寬六十餘丈,東西五十餘丈。乾隆四十二年,重加疏浚,復拓開數十丈。」團河行宮中「泉源暢達,清流溶漾,水匯而為湖,土積而為山,利用既宜,登攬尤勝。」團河行宮用五年時間建成,是清朝在南苑建的規模最大、最為豪華的行宮,居南苑各行宮之首。[1]
團河行宮周垣長2公里,整體佈局以西湖、東湖作為中心,根據清朝文獻記載,西湖「周圍二百二十九丈五尺,水深一尺五寸,泥深三尺,河泡中水深二尺」,東湖「周圍一百六十二丈,水深二尺」。圍繞兩湖營建殿堂,形成了西湖、東湖兩組景區。[1]
東湖沿岸的主要建築有:[1]
- 鑒止書屋:位於東湖和西湖連接處以北,坐北朝南,其南側有木板橋橫跨東湖和西湖連接處。2013年復建。
- 群玉山房:位於東湖北岸邊。
- 鏡虹亭:位於東湖東北的山頂,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
- 石板房:位於東湖以東。
- 露香亭:俗稱「四方亭」,位於東湖以東,石板房北偏西。與石板房有遊廊相連。
- 魚樂汀:俗稱「釣魚臺」,位於東湖東南岸邊。2013年復建。
- 翠潤軒:俗稱敞廳,位於東湖中心島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木板橋分別連接東湖的東岸、西岸。翠潤軒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翠潤軒四周環水,是皇帝小憩納涼、觀魚賞花場所。翠潤軒是現存古建築,1980年代又行修繕。[1]
- 出水閘:位於東湖東北角的宮牆上,水由此流出宮牆。
- 碼頭:一個,位於東湖西南岸邊。
西湖沿岸的主要建築有:
- 漪鑒軒:位於東湖、西湖之間,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2013年復建。
- 後如意門:為團河行宮的北門,位於鑒止書屋以西,珠源寺以東。
- 珠源寺:位於西湖以北的山上,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2013年復建。
- 御碑亭:位於西湖西北,北側依山,和西湖東南岸的雲隨亭隔湖相對。御碑亭平面為方形,重檐歇山頂,頂覆筒瓦。御碑亭內有一通方形御碑,高4.8米,下部為須彌座,中部為碑身,上部為四角攢尖頂,碑額浮雕有二龍戲珠圖案,額題「御製」二字。碑身四邊雕有葉蔓花紋,四面刻有乾隆帝御製詩,下款有「古稀天子之寶」印鑑。這四首詩是從乾隆四十五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0年到1788年),乾隆帝四次來團河行宮所留,描寫了團河行宮的興建緣由、景色、乾隆帝的心境。其中,碑南面為《庚子季秋中翰團河行宮作》:「團河本是鳳河源,疏浚於旁築館軒」;碑西面為《壬寅仲春上浣團河行宮作》:「落成則已數年閱,題句哪辭七字寧?何必盆中花弄紫,即看牆外柳含青。」御碑亭是現存的古建築,1980年代又行修繕。[1]
- 進水涵洞:位於御碑亭南側的湖岸邊,水從此流出,自地下穿到西北的出水閘流出。
- 出水閘:位於西湖西北的宮牆上。其東北側有閘軍房,位於宮牆外。
- 備膳房:位於西湖西北的出水閘的西南側。
- 歸雲岫:位於行宮西北角的山頂上,地處備膳房以南,御碑亭西南,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2013年復建。
- 狎鷗舫:位於西湖西岸,歸雲岫東南,與歸雲岫之間有曲尺形遊廊連接,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2013年復建。
- 點景四方亭:位於歸雲岫西南,狎鷗舫以西。2013年復建。
- 濯月漪:位於西湖西岸,狎鷗舫以南。2013年復建。
- 點景抱廈房:俗稱「十字房」,平面呈十字形。位於西湖西南,其東北為大船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拆除,1980年代復建。
- 大船塢:位於西湖西南,其西南為點景抱廈房。2013年復建。
- 船塢:位於西湖西南,大船塢東南。
- 過河廳、出水閘:位於西湖南端的宮牆處。
- 雲隨亭:位於西湖東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拆除,1980年代復建。
- 兩卷臨河房:位於西湖東南岸邊,雲隨亭以北。2013年復建。
- 碼頭:三個。分別位於狎鷗舫以東、珠源寺東南、漪鑒軒以西。[1]
宮殿區:位於行宮東部,西為西湖,北為東湖。主要建築有:[1]
- 大宮門:位於宮殿區南端,宮門兩側是南宮牆。宮牆內外兩側都是蜿蜒的土山,山上都是松柏,恰似兩條青龍,頭朝南尾朝北盤繞在團河行宮。大宮門面闊三間,門兩側有房各五間,為軍機處,門前有一對鐵獅子,門前面有東、西朝房各五間,朝房北面東側為膳房,西側為茶房,各有七間。大宮門內分為東、西兩路建築,是團河行宮的主要建築,各自成院,用遊廊連接。自乾隆帝開始,直到慈禧太后、光緒帝,每來南苑都要「駐蹕團河行宮」。按照以往慣例,西院是皇帝議事場所及寢宮,東院是皇太后及嬪妃居住場所。但是據說慈禧太后來團河行宮時,打破前朝慣例而在西院居住,光緒帝只好到東院居住。
- 西路(當地人俗稱「西宮」):
- 東路(當地人俗稱「東宮」):
- 東二宮門:進入東二宮門為東路。
- 影壁:東路迎門是一座木製大影壁,影壁上面繪有彩畫仙鶴,影壁座是一對浮雕着麒麟的夾杆石。
- 清懷堂:在影壁後面,為皇太后寢殿。為團河行宮八景之一。
- 風月清華:又稱「儲秀宮」,為後院,是面闊九間的殿堂,為嬪妃居住。風月清華以北為東湖。
- 東、西配殿:位於風月清華前東西兩側。[1]
乾隆帝曾為團河行宮八景題匾,寫詩讚頌。團河行宮八景是:[1]
- 璇源堂:正殿三間,東西各有套殿三間,院內有東、西配殿和遊廊等建築。大殿內懸掛乾隆帝御題「時與天游」匾額,牆上懸掛有乾隆帝御題「軒窗朗潤誠娛望,筆硯精良正待吟」詩匾。乾隆帝實際上為該景作過四首詩,其中一首是:「河源何事更稱璇,玉潤由來溯本然。潔治書堂俯嘉德,標其生亦在方圓。」
- 涵道齋,面闊五間,北出抱廈三間。乾隆帝題詩為:「齋額奚因涵道稱,繹思水德在清澄。內存心及外臨事,舍二又將何所能。」
- 歸雲岫:位於行宮西北角的山頂上,大殿五間,前後有遊廊。乾隆帝題詩為:「假山既可稱雲岫,何必真雲不可歸。沒果為霖白膚寸,繼霑誠足澤農禨。」
- 珠源寺:為一座龍王廟。團河行宮共94泉,即團河「龍脈」。《欽定日下舊聞考》載:「龍王廟三楹,在北山之上,門外御書額曰珍珠寺。」寺內供奉着龍王。此處居高臨下,可俯瞰團河行宮。乾隆帝題詩為:「團河本是鳳河源,疏釃南流清助渾。必有司之惠萬物,瓣香嘉澍吁垂恩。」
- 鏡虹亭:俗稱六方亭。團河行宮內原來一共有6座亭子,鏡虹亭最著名,平面呈六方形,位於團河行宮北部山頂。乾隆帝題詩為:「以照言波則曰鏡,喻形映日又稱虹。似茲假借誠繁矣,水本無知付以空。」
- 狎鷗舫:臨西湖西岸,為船形建築,有殿宇五間。團河行宮的湖上翔集水鳥,乾隆帝即景定名「狎鷗舫」。狎鷗舫設有石階通往水面,自此可乘船游湖。乾隆帝題詩為:「室如舫而厚非舫,取適名之曰狎鷗。我豈詩人盧杜類,箕疇惟是慎先憂。」
- 漪鑒軒:位於東湖、西湖之間,坐東朝西,面闊五間,歇山頂,西出抱廈三間。漪鑒軒南北都是土山。漪鑒軒旁有遊廊,通往東湖南岸的涵道齋。乾隆帝題詩為:「水裔之軒漪鑒名,偶臨遂與繹思情。漪常喻動鑒取鏡,要在不波乃得平。」
- 清懷堂:供皇太后巡幸、拜謁清東陵、經南海子赴清西陵時駐蹕的寢宮。正殿五間,殿內檐下懸乾隆帝御題「清懷堂」匾額,槅扇、窗扉、天花板雕有萬字、壽字、蝙蝠、卷草等圖案。院內花木繁茂。乾隆帝題詩為:「堂臨碧沼額清懷,白芷綠蒲景已佳。懷在胸中清在境,其間賓主認毋乖。」[1]
如今,團河行宮的古建築僅存翠潤軒、御碑亭。雲隨亭、點景抱廈房(十字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拆除,1980年代復建。其他古建築殘存基址,有的進行了復建,有的尚未復建。另外還有幾十株古松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