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一〇七軍
歷史
編輯抗戰時期,1942年5月冀察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孫良誠在曹縣投靠汪精衛政府,所部改編為和平建國軍第二方面軍,共計三萬多人:
- 總司令孫良誠
- 參謀長甄紀印
- 總參議郭念基
- 第四軍:軍長趙雲祥
- 第三十八師師長潘自明
- 第三十九師師長戴心寬
- 第五軍:軍長王清瀚
- 第三十七師師長孫玉田
- 特務團
- 教導團
不久,偽開封綏署主任劉郁芬調職,孫良誠繼任開封綏署主任。部隊駐定陶、曹縣、濮陽、東明、考城一帶。孫本人則率領總部八大處和特務團到開封就偽綏署主任職。孫良誠委派谷大江為綏署參謀長;乜廷賓為偽綏署衛隊團團長;總參議郭念基為杞縣地區指揮官,領兵駐通許、杞縣一帶,1944年孫良誠調任蘇北綏靖公署主任,移駐揚州。綏署下設蘇北政務廳,政務廳轄民、財、建、教四大處,廳長謝卿雲,管理蘇北13縣的行政事宜。
- 第四軍趙雲祥部駐防鹽城。軍部和直屬部隊駐城裏,三十九師駐伍佑一帶,四十師駐上岡一帶。
- 第五軍王清瀚部駐防阜寧、高郵。
- 第二方面軍總部和三十八師駐泰州
- 特務團和騎兵團移駐揚州。
- 蘇北原駐有和平救國軍第九軍(軍長顏秀吾)仍駐泰州,撥歸孫良誠指揮。
- 蘇北各縣偽軍均調往蘇南
抗戰勝利後,孫良誠重歸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路軍總指揮。1945年11月11日,新編第2路軍第1軍軍長趙雲祥、該軍第40師師長戴心寬,率該部1萬餘人在江蘇鹽城起義,改編為華中軍區解放第4軍,下轄兩個師,復員老弱病殘3000餘人後還剩11843人;華中分局聯絡部長陳同生送來了陳毅軍長的委任狀,趙雲祥為軍長,吉洛(姬鵬飛)為軍政委,戴心寬為副軍長兼十一師師長,彭干清為十二師師長,薛尚實(蘇北區黨委城工部長)為軍政治部主任。後新四軍秘密委派趙雲祥去揚州勸說孫良誠起義,陳毅委任戴心寬為代軍長。1946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到揚州接防,2月孫良誠部移駐滁州聽候點編。孫良誠總部直屬部隊和王清瀚的第五軍餘部編為暫編第五縱隊,轄第10、第11總隊。率部參加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夏改編為暫編第二十五師,轄第十二、十三兩個旅,共4個團,駐守泗陽、宿遷、睢寧。1948年9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〇七軍,全軍擴大到一萬人以上,隸屬第一綏靖區[2]
- 軍長孫良誠(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
- 副軍長王清瀚
- 副軍長兼該軍駐南京辦事處中將處長謝慶雲
- 參謀長杜輔庭
- 副官處處長郭士茂
- 政工處長蔡岱鋒
- 第260師:師長王清瀚兼,張西鐸任副師長;
- 第778團 團長張西鐸兼
- 第261師,師長孫玉田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中,該軍撥歸第七兵團黃百韜指揮。孫良誠與黃是陸大特三期同學。11月10日上午,該軍第二六一師孫玉田率部突然從雙溝開到睢寧,師部駐城內天主堂,部隊在城外。11月10日中午,黃百韜電令孫良誠主力進攻宿遷,解第六十三軍陳章部在窯灣鎮被圍之急,孫良誠派第二六一師一個團前往睢寧東北二十五里的魏莊應付。11日孫良誠聯繫不上黃百韜,就請示徐州剿總,劉峙要其開回徐州,並派來十台大卡車到睢寧。孫良誠指示孫玉田師先開到雙溝。孫良誠還派了第二六〇師一個營掩護和加強公路橋樑,距離睢寧以西十餘里有一橋樑損壞,不能通過載重車輛。11月12日上午孫良誠率部離開睢寧前往徐州,12日下午15時,軍前衛與華野二縱小股部隊發生戰鬥,並發現西面有解放軍部隊向公路以北急進,有對107軍包圍模樣。孫良誠感到當天無法趕到雙溝,同時感到把部隊和車輛長時間擺在公路上也不是辦法,決定軍部及第二六〇師第七七八團在公路南側邢圩子宿營,第二六〇師也就地休息,準備與雙溝鎮第二六一師孫玉田聯絡後要該師派部隊接應再向雙溝突進。黃昏時,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尾隨其後攻擊前進,第四師在右,第六師在左,第五師居中殿後,迅速包圍107軍軍部和第260師於雎寧西北20餘里邢圩子(今屬嵐山鎮),軍部教導團被殲滅。孫良誠到公路以北相距約七八里路的華野二縱五師師部,與方政委和共方代表周鎬談判。孫良誠被迫在手條上寫下「放下武器」四字並簽名轉交給在邢圩子的軍參謀長杜輔廷,在邢圩子的士兵約兩千人、官佐約三百餘人繳械投誠。加上周邊其他村子的部隊,107軍軍部及261師總共五千八百人在13日中午前向解放軍投誠。[3]周鎬對被俘軍官集體講話時說:「孫良誠不夠朋友。我和他多次接洽起義,他猶豫不定,毫無誠意。這次他同意在睢寧起義,我們允許261師到睢寧集中。後來又失信,把部隊開往徐州。昨晚最後商談,他仍不肯起義,所以不能不要他放下武器……」
第二六〇師孫玉田部在孫良誠被迫投降時駐在雙溝,得悉情況後即逕開徐州。11月14日,在郭集玫瑰山一帶(今銅山縣張集鎮境內)先與江淮軍區第34旅遭遇,戰鬥打響後,華野二縱第4師、中野十一縱第31旅的兩個團趕到。戰至15日凌晨,261師大部被消滅,師長孫玉田逃往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