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客衝突,又叫土客械鬥,泛指時期華南各省原居民與外來移民之間的紛爭,發生衝突的族裔在不同地區各有差異,例如廣西壯族與使用西南官話的移民間的糾紛,廣東廣府人粵西移民的衝突等。清中葉後由於社會動盪,這類紛爭經常惡化為激烈的武裝衝突,如蘇北湖團案四邑土客械鬥等。


衝突地區與成因

編輯

土客衝突曾發生於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各地[來源請求],從明朝中葉到清末均有案例,但多數大規模衝突集中發生在清末(十九世紀後半)。

對於土客衝突的成因,研究者普遍接受其源於對生存資源的爭奪,而械鬥即為鄉村爭奪資源的一個極端形式。此外,官府的挑動、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衝突發生的重要原因。在清朝後期,太平天國之亂席捲中國南方,大量流民逃往他鄉,各地人民生活愈發困苦,惡化的政經情勢成為大規模衝突發生的土壤。

四邑地區土客械鬥

編輯

清末廣東多地都曾爆發過土客械鬥,其中尤以四邑地區(今江門市)廣府人與客家人一系列衝突的死傷最為慘烈。明清年間,來自粵東地區的客家人湧入珠江三角洲,身為貿易重鎮的四邑地區也吸引了大批移居者。初期移民與當地住民尚能相安無事,但隨着越來越多移民湧入,雙方開始發生不同規模的衝突。至咸豐同治年間,由於清廷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失去了唯一對外貿易港的地位,經濟、就業情勢的嚴峻使不同族裔之間矛盾陡增。最終於1856年前後,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英語Punti–Hakka Clan Wars

此次械鬥持續時間長達十餘年,期間雙方互有勝負。客家方的鄉勇扼踞山地險要,依靠土樓等設施進行防禦。廣府方的鄉紳則倚仗着商業上的資源招兵買馬,並頻繁上訴對官府施壓。最終在清廷的介入下客家人接受招撫,大部分被迫遷回粵東程鄉縣(今梅州梅縣區)和嘉應州一帶的原居地。

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指出,土客大械鬥平息後,兩個族群都死傷忱籍,五邑地區民生凋蔽,大批鄉民被迫遠適東南亞諸國,北美洲諸國及南美洲諸國謀生及定居。

影響

編輯

客家稱謂的形成

編輯

土客衝突的雙方在不同地點均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廣西的土客衝突,土方為壯族及當地的漢族人,客方為客家等民系。江西的土客衝突,土方為江西本地人,客方為客家人。而在四邑地區土客大械鬥的雙方之一的客家人,其原籍普遍來自贛南閩西粵東粵北,使用客家話,有着相同的習俗。作為土客衝突的客方,他們處於少數,因此在土客衝突最激烈的幾十年間,即清末土客械鬥期間,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與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間有着強烈的民系認同,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為民系通用的名字,這也就代表着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學術研究及報告

編輯

中國學界為避免族裔間紛爭,從清末到二十世紀末均未重視土客衝突的研究,至本世紀來才有《被遺忘的戰爭》等學術作品問世。

相關

編輯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