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7′59″N 120°56′50″E / 23.966426°N 120.947090°E / 23.966426; 120.947090

埔里石珠
埔里石珠(照片中央枯草處)
位置南投縣埔里鎮愛蘭橋旁南烘溪與桃米溪交會處

埔里石珠,是原位於臺灣南投縣埔里鎮愛蘭橋旁的礫石丘,具風水傳說,2001年桃芝颱風後施工意外毀去,今為仿製品。

原貌

編輯

在埔里鎮愛蘭橋東邊上游15公尺南烘溪、桃米溪交會處,原有一處被稱為「埔里石珠」、「埔里之珠」的礫石土丘[1]。此石地基約7平方公尺,高3公尺[2]。上生鳥榕等草木,如溪床上的一座盆景[2][3]。遠古的埔里遭烏溪侵襲切穿,形成愛蘭台地及牛相觸地形,此石珠即是侵蝕地形造成的礫石殘丘[4]

附近還有一座沒有護欄的水泥橋,方便農民從南村坪仔頂越過南烘溪往珠格里、溪南里去耕作,以此取名叫「石珠橋」[5]

傳說

編輯

埔里早期為湖泊,使得入口的愛蘭台地狀似一艘船[1]。台地東邊的愛蘭橋、醒靈寺一帶被稱為「船首」,鐵山里一帶則稱為「船尾」[6]。船身包括埔里基督教醫院、埔里高中、愛蘭國小、大馬璘遺址、公墓等[2]。東邊的埔里石珠、與西側的巨石便像是碼頭的繫船石[3]。在當地有「埔里窟有入無出」、「大船載入有入無出」等風水傳說,指埔里石珠穩住了大船、守住當地的錢財[1]

維護

編輯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邊的巨石被轟炸機炸毀,僅存東邊的埔里石珠[3]。後來進行溪床整治,埔里石珠便處在南烘溪攔砂壩、桃米溪攔砂壩之間[1]

2001年桃芝颱風,南烘溪水暴漲,沖走河床堆放賑災物資的貨櫃屋,致撞壞愛蘭橋施工便橋,影響埔里人出入[3]。石珠橋也被沖毀[5]。8月2日,公路局第二區工程處埔里工務段為搶修便橋,將埔里石珠用挖土機剷平,作為溪床的墊腳路[2]。以高兆佑擔任會長、7月28日才成立的埔里采風協會,便展開要求工務段重建的活動[7]。8日,高兆佑等二、三十人到埔里石珠被剷平的地點抗議[2]

埔里石珠的風水傳說之一是指外地人來埔里後會習慣於氣候環境,以此長居[1]。2002年,受之前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影響,造成人口繼續紛紛外移[8]。因地方議論認為石珠被剷除會造成不良影響、又被地方文史工作者反應,工務段參考舊照片與耆老意見,於2003年9月13日重建[3]。為擋住抵擋水流沖蝕,內部埋設十根鋼骨,並深入地下1公尺、高3公尺、寬5公尺[6]。同年12月27日,鎮長馬文君、鎮代主席潘淑玫主持揭幕式[9]

至2016年報導時,重建的石珠已隱沒河床地雜草間。愛蘭社區居民曾盼相關單位整頓環境,並增設能讓年輕一輩了解在地歷史文化的解說牌。[6]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楊樹煌. 《新聞幕後》豐富傳奇 維繫埔里命脈. 中國時報. 2003-09-25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余炎昆. 埔里石珠 逃過天災 躲不過人禍 工務段搶修愛蘭便橋 遭剷平成墊腳路 文史工作者惋惜. 聯合報. 2001-08-09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余炎昆. 埔里石珠 重現南港溪 桃芝時被包商剷平 地方惋惜 工務段參考老照片復原. 聯合報. 2003-12-24 (中文(臺灣)). 
  4. ^ 廖志晃. 石珠遭挖除埔里人惋惜. 中國時報. 2001-08-09 (中文(臺灣)). 
  5. ^ 5.0 5.1 楊樹煌. 《頭家心聲》石珠橋沖毀 重建遙遙無期. 中國時報. 2003-07-02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佟振國. 愛蘭橋下新石珠周邊 居民盼整頓. 自由時報. 2016-05-13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中文(臺灣)). 
  7. ^ 楊樹煌. 文化人攜手,展現埔里風采. 中國時報. 2001-12-24 (中文(臺灣)). 
  8. ^ 陳志成. 人口外移已成宿疾. 中國時報. 2002-09-28 (中文(臺灣)). 
  9. ^ 楊樹煌. 石珠重現 埔里熱烈慶生. 中國時報. 2003-12-2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