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戰役
戰役經過
編輯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以6艘炮艇掩護陸戰隊近千人向炮台側面登陸,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近百位聯軍士兵。直隸總督譚廷襄卻棄守逃亡,炮台守軍孤立無援,清軍大約300多人戰死,南北炮台陸續被英法聯軍攻佔。1858年5月26日,英法聯軍沿河到達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學士桂良及吏部尚書花沙納與俄國特命全權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簽訂《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納在天津海光寺與英、法、美三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陸並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但遭到拒絕。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展開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海軍司令賀布親帶領12艘軍艦於下午3時攻擊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軍發炮反擊使英法軍艦遭受損傷,有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此後,英法聯軍屢屢遭受重創於當日夜間撤退。[2]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陸展開第三次大沽口之戰。[3]之後英法聯軍從陸續攻下新河、塘沽,接着從大沽炮台北側進攻,清軍在奮戰後潰敗,北炮台被聯軍攻下。之後僧格林沁以咸豐帝命令放棄南炮台,剩餘清軍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聯軍控制。
註釋
編輯- ^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 ^ 晚清罕见的外战胜利:第二次大沽口大捷.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塘之战.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