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寺藏文全名卻典堂扎西達吉琅(མཆོད་རྟེན་ཐང་བཀྲིས་དར་རྒྱས་གླིང་།, mchod rten thang bkris dar rgyas gling [1]),位於中國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2]

天堂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མཆོད་རྟེན་ཐང་བཀྲིས་དར་རྒྱས་གླིང་།
威利轉寫mchod rten thang bkris dar rgyas gling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鎮
座標36°56′45″N 102°30′33″E / 36.9458°N 102.5092°E / 36.9458; 102.5092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母寺東科寺
開基丹瑪次成嘉措
開山時間明朝末年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堂寺
地址天祝藏族自治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
地圖
地圖

歷史

編輯

唐憲宗年間(806年至821年),此處原有一座苯教寺院「永中寺」。傳說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噶瑪巴·若貝多傑奉命赴北京途經此處,為消除興風作浪的毒龍之害,興建鎮龍塔108座。由此,此地被稱作「朝天堂」(藏語,意為「佛塔灘」),後來「朝天堂」的讀音省略為「天堂」。從這時起,此地開始興起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並興建了一座噶瑪噶舉派寺院「瓊察寺」。直到1950年代末,瓊察寺遺址處尚存一座殘缺的佛塔。[2][3]

明朝中期,宗喀巴創立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西藏興起。在華銳(即今天祝藏族自治縣)藏區,格魯派逐步取代噶瑪噶舉派。清朝順治四年,青海湟源東科寺第四世東科活佛多居嘉措,應寺院以及華銳莫科、加室、朵倉等部落邀請,來到該寺任寺主,大規模擴建該寺,修建了大經堂等建築。[2]

明朝末年,噶瑪噶舉派寺院衰落,格魯派證空高僧丹瑪次成嘉措在此地興建了若干禪房,率弟子學修,稱為「禪林」,此即天堂寺的前身。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格魯派第四世東科活佛多居嘉措,將禪林改為聞思學院,號稱「天堂寺」。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赴北京途中,經過金強川的該寺時,為該寺賜名為「卻典堂扎西達吉琅」(意為「寶塔灘吉祥振興洲」),漢語音譯為「朝天堂」寺,後來演變為「天堂寺」。 [2]

天堂寺歷史號稱「黃河北部地區五大古寺」之一,盛期曾有常住僧人800餘名,號稱「天堂八百僧」。極盛期,天堂寺有佛殿10座,經堂40座,活佛府邸17座、莊院600餘處、僧舍4000餘間,寺院佔地面積1000餘畝,僧眾最多時達1000餘人。該寺為修學並舉的格魯派寺院,內設顯宗學院(即「參尼扎倉」)和時輪學院,分別開設顯宗五部(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以及密宗學科,修學制度完備。[2]

天堂寺為修學五部四續經學的學院式大寺,主體為聞思學院,下分時輪學院和密宗學院,共有經堂及佛殿13座,內藏裝有一顆紅棗大小的古迦葉佛佛骨的釋迦牟尼佛像,裝有舍利佛指骨的菩提寶塔等法物,以數萬函佛經。寺內有許多塑像、壁畫、雕刻、佛經、法器,以及木版印刷或者手抄的藏文經典及史料。清末常有雲遊僧人在此學經,清末還曾有兩位西德人在此學習佛學。[2]

天堂寺曾出過眾多高僧,如清朝乾隆時期國師章嘉·若必多吉,以及土觀·卻吉尼瑪,均曾在該寺接受啟蒙教育。甘肅、青海地區藏傳佛教的大部分寺院歷史上多次遭戰亂破壞,天堂寺則因位置險要,且有章嘉國師及東科活佛直接保護,建寺三百多年未遭戰火和地震破壞。[2]

天堂寺所在的天祝,本名「華銳」(藏語,意為「英雄的部落」),本地居民自稱「華銳嘎布」(dpav-ris-dkar-po)。1936年,為了方便管理,成立天祝鄉,其名取自其境內的天堂寺與祝貢寺的寺名首字,由此才有了「天祝」這一地名,演變至如今的天祝藏族自治縣[1]

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天堂寺遭徹底破壞而淪為廢墟。改革開放後,1981年天堂寺獲准重新開放,寺院逐漸獲得恢復重建。 [2]

天堂寺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歷史年代為清代。[4]

建築

編輯

天堂寺四周群山環抱,形成「八寶」的形狀,符合《噶當寶典》中預言的觀音聖地的樣貌。如今天堂寺的主要建築有:[2]

  • 宗喀巴大殿:又稱見解脫大殿、千佛殿,2002年在多識仁波切主持下修建。[2][3]殿高35米[2](一說27米[3]),其中有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像。殿中還有4000尊銅佛以及21尊木像。[2]
  • 時輪學院:由清朝的第九世東科活佛於1840年創建。每年農曆三月中旬,在此舉辦建壇修供時輪大法會,農曆六月舉辦密集修供法會,農曆七月舉辦普明壇超度法會,農曆八月舉辦勝樂修供法會,等等。[2]
  • 釋迦牟尼殿:始建於18世紀初,由第五世東科活佛主持興建。殿中主供釋迦牟尼,高五米多,為香泥塑鍍金像,胸間藏有雞蛋大的一顆迦葉佛舍利。19世紀中葉,西康仁波切在該釋迦牟尼像上加上金冠,改為報身佛,藏語稱「覺」。 [2]
  • 密宗殿[3]

奇石

編輯

2007年4月10日,有民眾在天堂寺附近發現一塊形似「龜馱寶盆」或「龍護寶盆」的大型奇石,位於大通河中。藏學專家初步認定其為古老的佛經中記載的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彌熱高保護的「聚寶盆」。該石重40.9噸,表面直徑長5.1米,寬4.9米,側高1.9米。該石石質為花崗岩,自河中位置南側望去,形似一隻烏龜背負一蓮花狀寶盆,盆內注水,似一大型硯台;從西側望去,像一臥牛;從北側望去,像一神龍守護一朵蓮花。該石蓮花狀的凹槽內,有兩塊圓形石頭,民眾稱為「龍眼石」,被當地一居民抱回家中。該石周圍還有兩塊與之匹配的石頭拱衛,一塊為「靠背石」,另一塊是與其頸部吻合的凹槽,稱「枕頭石」。[2]

佛經記載,天堂寺有奇寶,即大通河河神供奉給佛祖的「美玉聚寶盆」,天堂寺高僧世代相傳該聚寶盆由大通河沿岸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一的阿彌熱高山神保護。每逢枯水期,阿彌熱高神山下的大通河段水面便會有壽龜馱寶盆的奇石顯出,僧俗無不膜拜,認為乃是祥瑞之兆。[2]

發現奇石後,經過9天努力,將該石從大通河河底運出,運達天堂寺。[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華銳吉、張吉會,淺談天祝縣藏傳佛教寺院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话说天祝天堂寺. 新華網. 2010-01-12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 ^ 3.0 3.1 3.2 3.3 天祝藏區——天堂寺,中國西藏網,2010-09-24
  4. ^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肅省文物局.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