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候風渦旋
季候風渦旋(英語:Monsoon Gyre)又稱季風渦旋或季風環流圈,是一種出現在西北太平洋至南海的大型低壓區,由美國氣象學者Mark A. Lander發現,他分析了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8月的熱帶氣旋,發表了一篇論文。[1]
成因
編輯構成季候風渦旋的大氣環流特徵為副熱帶高壓脊分為兩面,一面呈東西走向位於較高緯度,而另一面則呈南北走向並位於西北太平洋上。在南北向副熱帶高壓脊之西側,西南氣流勢力強大而深厚,它和信風相匯並構成季候風渦旋系統。[2]
特徵
編輯- 直徑達2500公里或以上
- 地面及低層空氣呈逆時針旋
- 最外圍地面等壓線密封並接近圓形
- 雲團集中在東側及南側並不斷有低壓區形成,部分增強為小型熱帶氣旋
- 持續時間兩星期或以上[3]
發展過程
編輯季候風渦旋形成後中心會向西移動,氣壓下降,外圍風力增強。副熱帶高壓脊被退至東面,西南季候風橫過南海及西太平洋,兩者在季候風渦旋東南側相遇形成小型熱帶氣旋,但強度不高,隨着季候風渦旋的引導氣流向北移動。到了最後階段,季候風渦旋中心風力增強,形成一個大型熱帶氣旋。[3](例如:2001年強烈熱帶風暴尤特、2004年颱風蝎虎和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