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大效應Penn effect)是一個源於賓大世界數據庫經濟學發現。賓大世界數據庫顯示高收入與低收入國家之間的實際收入比率被用市場匯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系統性的誇大了。賓大效應與至少50年的歷史數據的數量經濟分析結果吻合。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舉為賓大效應主要原因和同義詞的模型。

歷史

編輯

古典經濟學對匯率做了簡單的預測,即在世界各地的一籃子商品的成本當以某些通用貨幣(如黃金 1)計價時應該大致相同,該理論也被稱為購買力平價假設,也可以表述為,不同國家的相同商品之間應該有相同的實際匯率。該理論預計實際匯率只會有很小並且非系統性的波動。

1940年以前,購買力平價假說得到計量經濟學的支持。但在二戰之後,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團隊的一系列研究記錄了一些現代的關係:高收入國家本國生產的商品價格(通過可比的價格指數進行調整)與通過匯率調整的商品價格相比一直都比較高。

1964年,現代的理論解釋由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所確定,從那之後的研究也一直驗證了最開始的賓大效應。然而,隨後的分析提供了很多讓賓大效應出現的機制,但是對於歷史的案例,反而沒有發現。直到1994年購買力平價偏離(PPP-deviation)被理解為「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賓大效應是歷史中重要的現象,但並不是生活中必然發生的事實。

理解賓大效應

編輯

多數的東西在窮(低收入)國家會比在富有的國家便宜。從「第一世界」國家去「第三世界」國家度假的人通常會發現他們的錢可以比在家時買到更多東西。

例如,相同的大麥克以通用的美元的匯率計,在2004年12月的瑞士賣5.46美元,同時在俄國賣1.49美元。為了避免混亂因貨幣價格而起,名義上的匯率通常會忽略,只考慮「實際匯率」(Real Exchange Rate, RER)。(於此,3.66份俄國餐等同一份瑞士餐。)

效應在簡單開放經濟模型上的問題

編輯

同樣的產品要怎麼樣才能在不同的地方以始終不同的價格賣出

編輯

價格水平

編輯

測量價格水平和漢堡以外的商品有關,但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的多數商品都顯示出相同的模式;相同的東西在高收入國家趨向於有較高的價格。多數服務、易腐爛的貨物,如巨無霸,以及住宅都不能在離消費點過遠的地方賣出(這卻恰好是消費者住的地方)。這些就是典型的消費者購物清單上的物品,並因此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等級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會相當不同,就如同漢堡價格。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