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尋路中國:長城、鄉村、工廠,一段見證與觀察的紀程》(英語:Country Driving: A Chinese Road Trip),簡稱《尋路中國》,是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創作的一本書。海斯勒希望以中國最普通的老百姓作為寫作對象創作一本書,其寫作大約從2005年開始,差不多用了6年的時間來完成。該書記錄了作者沿長城自駕遊、在傳統村莊居住和在中國南方工廠遊覽的經歷,於2010年在美國由哈珀出版社出版。2011年,《尋路中國》在中國大陸以刪減少量內容的形式出版。該書出版後成為了中國大陸的暢銷書籍,並獲得了評論的普遍好評。2010年,該書成為了《紐約時報書評》的百大書籍之一。
尋路中國 | |
---|---|
原名 | Country Driving: A Chinese Road Trip |
中文名 |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中國大陸) 尋路中國:長城、鄉村、工廠,一段見證與觀察的紀程(臺灣) |
作者 | 彼得·海斯勒 |
譯者 | 李雪順(中國大陸) 賴芳(臺灣) |
類型 | 回憶錄 |
系列 | 現代中國三部曲 |
語言 | 英文、中文 |
主題 | 中國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哈珀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0年(美國) 2011年(中國大陸) 2013年(台灣) |
出版地點 | 美國、中國大陸、臺灣 |
頁數 | 448頁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甲骨文 |
續作 | 奇石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0061804106 |
背景與創作
編輯《尋路中國》由彼得·海斯勒創作。海斯勒喜歡觀察記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他認為21世紀的前十年,中國最重要的事情是有許多人從農村來到城市,這些變化有歷史價值。但是中國人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關心這些,而中國的大多數記者和大城市的知識分子也很少關注農村來的人這類人群,因而決定以中國最普通的老百姓作為寫作對象創作一本書。[1]
2001年,海斯勒考了中國駕照,獨自駕車從北京出發沿着長城到甘肅、青海遊覽,希望以此幫助自己了解中國北方,了解中國農村。[2]次年,他在長城沿途一個偏遠的傳統村莊租了一間房子,希望以此聯接到中國的過去。海斯勒見證了當地經濟迅速發展,但他同時注意到了財富和發展增加的經濟發展帶來的一些弊端,聯想到了美國的生活。[3][4]海斯勒還在中國南方工業區旅行,觀察當地的工廠與城鎮,以探究中國未來的可能性。他表示,「幾乎所有我們(美國人)要買的小東西,甚至是東西的零件,對於中國的某些人來說,都是充滿雄心與競爭,風險與機遇的全世界。」而這些經歷也成為了該書的主要內容。[3][4]《尋路中國》的寫作大約從2005年開始[5],差不多用了6年的時間來完成。為了完成這本書,海斯勒在考察的同時也查閱了許多書籍,還採訪了一些專家、學者。[1]
內容與出版
編輯《尋路中國》的封面是一個假警察站在鄉村公路邊的照片。對於封面,海斯勒解釋稱:「因為書裏面寫到過警察,同時也是因為好玩,一種幽默。」[1]該書一共分為城牆、村莊與工廠三個章節。《紐約時報》表示,這本書傳遞了「中國是一個『馬不停蹄向前飛奔的國家』,正在走出『農業和民間傳統,進入新城市和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未來』」的信息。[6]2010年,《尋路中國》在美國由哈珀出版社出版。[7]
在中國大陸,《尋路中國》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張吉人引進。《尋路中國》在美國出版時,張吉人認為「一個外國人寫當代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很少有這樣獨特的文本」,於是他決定引進海斯勒的「中國三部曲」。[8]2010年,張吉人與海斯勒取得聯繫,稱當時的政治氛圍正好適合出版《尋路中國》。哈勒斯與他簽訂了出版合同後,[9]約2011年初,該書正式引進出版。[10]在當地出版時,海斯勒表示全書的審查力度不大,書中對於中國共產黨對基層選舉的操控、工廠違規、官員腐敗的描述均得到完整保留。全書僅刪除了與反對中國共產黨統治、法輪功以及一名蒙古族導遊對成吉思汗的相關描述這三處內容。被刪除的內容則被海斯勒單獨展示在個人官方網站上。[9][11]
反響
編輯《尋路中國》最初在中國大陸出版時,出版社認為當地民眾對外國人寫中國的書興趣並不大,因此,書籍的印刷量較小。但是,書籍出版之後成為了中國大陸的暢銷書籍。[9]截至2016年,《尋路中國》在中國大陸銷量已超過了20萬冊。[8]書籍出版後,書中第二章介紹的三岔村受到了廣泛關注,有許多人因為這本書來到了三岔村進行實地體驗。[12]
《尋路中國》是《紐約時報書評》的2010年百大書籍之一。[13]該報的德懷特·加納寫道:「海斯勒完美地整理出了事實(……)他將這些事實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你會擔心他是不是在刻意讓你痴迷上他那些精謹細緻的句章,也有時候,在迷迷糊糊的段落附近,你也會看到書的條理。」[14]《華盛頓郵報》的喬納森·亞德利表示:「《尋路中國》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極佳好書,同時也是描述人性的絕妙佳作。」[15]《出版者周刊》認為,海斯勒在書中「有着尋找中國那些將中國巨變描繪得容易理解和感動的個體之故事的訣竅。」[7]《南方日報》的郭珊評論道:「作為一本私人記錄,《尋路中國》裏直觀、誠實、利落的文字和圖片,隨機性和現場感十足的發現和交流,有如美國人最擅長的『公路題材』,比大部頭著作更具優越的親和力。」[16]《尋路中國》是新浪中國好書榜2011年度「十大好書」之一。[17]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美国作家何伟写出“认识中国的必读书”. 新浪網. 2011-05-05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写的是今天的中国. 搜狐網. 2011-03-15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3.0 3.1 《江城》《寻路中国》老外作者何伟:我觉得我还不了解中国. 北晚新視覺. 2014-10-11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 ^ 4.0 4.1 Hessler, Peter. Observations Of China, From Behind The Wheel. NPR. 2010-02-08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何伟:寻找民间经济里的微观中国. 新浪網. 2014-09-17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在这17本书里读懂中国.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8-12-28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7.0 7.1 Nonfiction Book Review: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by Peter Hessler, Author . HarperCollins $27.99 (438p) ISBN 978-0-06-180409-0. PublishersWeekly. [2019-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 ^ 8.0 8.1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 让我们等一等时间. 新京報網. 2016-08-13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9.0 9.1 9.2 Hessler, Peter. Travels with My Censor. The New Yorker. 2015-03-02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 ^ 《寻路中国》引进出版. 鳳凰網. 2011-02-11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独立作家何伟出版短篇集《奇石》. 自由亞洲電台. 2013-05-30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劉雅婧. 寻访中国故乡样本三岔村. 網易. 法治周末. 2011-05-31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100 Notable Books of 2010.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24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 ^ Garner, Dwight. In ‘Country Driving,” Peter Hessler Takes to Chinese Road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2-23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Yardley, Jonathan. Book review: Jonathan Yardley reviews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by Peter Hessler. Washington Post. 2010-02-28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 ^ 寻路中国:从“大中国”到“小乡村”. 中國網. 南方日報. 2011-04-24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 ^ 《寻路中国》领跑新浪2011年度“十大好书”. 人民網. 2012-01-10 [2019-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