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特納荷拉

捷克城市

庫特納霍拉捷克語Kutná Hora捷克語發音:[ˈkutnaː ˈɦora] 聆聽;中世紀捷克語:Hory Kutné;德語:Kuttenberg,中文為庫滕貝格)是捷克共和國中波希米亞州的一個城市。這座城市在十二世紀由日爾曼人作為定居點而創建。13世紀末時已發展為波希米亞地區最具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周圍富有銀礦,金屬鍛造業發達。當時,該城僅次於布拉格,是波希米亞地區的第二大城。在15世紀20年代的胡斯戰爭期間,該城的大部分日爾曼人口被屠殺,城市開始衰敗。今天,庫特納霍拉的舊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庫特納荷拉
聖巴巴拉街
聖巴巴拉街
庫特納荷拉旗幟
旗幟
庫特納荷拉徽章
徽章
庫特納荷拉在捷克的位置
庫特納荷拉
庫特納荷拉
坐標:49°57′N 15°16′E / 49.950°N 15.267°E / 49.950; 15.267
國家捷克共和國
地區中波希米亞州
行政區庫特納荷拉區
成立於13世紀
面積
 • 總計33.05 平方公里(12.76 平方英里)
海拔254 公尺(833 英尺)
人口
 • 總計21,142人
 • 密度640人/平方公里(1,657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區編號284 01
網站www.kutnahora.info
統計數據:statnisprava.cz

地理位置

編輯

庫特納霍拉是一座中波希米亞(捷克共和國)周邊的小城市,在布拉格以東70公里,距易北河10公里,位於Vichlice河畔的高地上。該城的捷克語名字Kutná Hora是因為該高地東面平緩增高而西面陡然下降的特殊地形而起。

簡史

編輯

1142年西多會教士在現今該城區域內的一處建立了一座修道院。Kuttenberg(庫滕貝格)本意為『僧袍山』,傳說一位修士在葡萄坡上發現銀礦石,脫下自己的僧袍為記號,該城由此得名。隨着銀礦的發現,大約在1260年成為日爾曼礦工的定居點。之後規模迅速擴大,逐漸形成城市。作為紀念,兩處銀加工作坊保存至今。

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在1300年賦予該城鑄幣權,直到1547年,著名的德意志錢幣(der Prager Groschen)一直在此鑄造。在此期間,庫特納霍拉發展成為僅次於布拉格的第二大波希米亞城市。

由於該城在當時成為重要的軍事貿易中心,德意志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於1304年攻佔了該城。並加速了城牆修建,城牆的一部分到今天仍然保存完好。從保存至今的部分恢宏宗教建築可以想見該城當時的繁盛程度。

城市於1424年在胡斯戰爭期間遭到嚴重毀壞,隨之而來的是財富轉移和人口外遷。

從1470年開始城市迎來了新的繁榮。弗拉迪斯拉夫·亞蓋隆斯基在此地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1485年波希米亞的胡斯派教徒和天主教徒在該城達成了和平協議。今天城市中最老的民居建築即起源於這一時期。

從1627年起,隨着耶穌會士在該城的定居,大部分胡斯教徒居民被天主教徒化。

在16世紀隨着銀礦資源的逐漸枯竭,該城失去了其重要性。在七年戰爭之後,於1727年,該城的鑄幣權被收回。

從1770年至1823年間的新建奠定了今日城市的基本面貌。19世紀興起的捷克民族主義運動第一次將該城列入紀念文物的保護範圍。1995年,庫特納霍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狀況

編輯

庫特納霍拉於1870年接入鐵路網。從此以後開始了工業化過程。當時成立的煙草加工工廠至今仍可見到。的礦藏資源在二戰之後逐漸枯竭。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