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台灣
《廢墟台灣》是台灣作家宋澤萊於1985年作成並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1][2]以日記體為主,描繪在極權政府箝制、廢棄物、空污、核污染肆虐的台灣,於2010年毀滅,成為幾無人煙的核污染區之前的社會、環境樣貌。由前衛出版社首次出版。
創作沿革
編輯據作者回溯,1985年左右,國民黨政府欲計劃於台灣周圍蓋二十座核電廠,且台電製造宣導核電廠安全的影片,在電視上大力鼓吹,加上此時戒嚴,計劃難以阻擋。作者故決議書寫反核宣傳小說,以指出此計劃之遺禍。加上此時台灣有環團指出,台灣的水、噪音、空氣污染相當嚴重,故作者揉合這些議題,而花數月著此書。[2]
此書出版社的社長林文欽回憶,宋澤萊之前試圖投稿給其他報刊,但因時仍戒嚴,題材涉及政治議題,未刊登後,故由其出版,而此書終未遭禁。[3]此外,此書初期反應冷淡,但在次(1986)年車諾比事件爆發後,此書瞬間翻紅,成為暢銷小說,並選為當年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2]
而此書創作時,恰巧是描寫極權統治的英國小說《一九八四》背景年份的次年。
故事概要
編輯2015年,即台灣成為國際禁區,數千萬人滅絕的五年後,外國人阿爾伯特先生和波爾先生從濁水溪支流河口上岸,前往TNN村,欲找阿爾伯特以前的舊識作家小宋,並探究台灣崩潰前的概況。然而小宋已過世,全台灣只剩水產專家李信川和其血親活下去。兩位探險者在其亡弟攝影家李信夫的房間中,發現他有預感將發生重大災難,而於死前寫的日記。
在李信夫的日記中,除了描述其在電視台作攝影師,並與愛人小惠、朋友相處的生活,也描述2010年,超越自由黨極權壓迫、舊有藝術不被重視、道德與價值觀與今反差甚大、人口膨脹、自殺、肺癌盛行、核電廠密集,以及空污、垃圾、核污染嚴重等,充斥怪象和絕望的台灣社會和環境。後來妻子因政府控制媒體而死,最後歸鄉不久後,李信夫仰藥自殺。
重大事件年表
編輯- 1998年,政府準備行憲。
- 2000年,地震引發核電廠輻射外洩,造成20萬人死亡。「廢墟撲擊」起事,但遭血腥鎮壓。超越自由黨執政,進行箝制統治。
- 2001年-2002年,阿爾伯特旅台,研究台灣政治情況,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
- 2005年,台灣全面戒嚴,斷絕除商業外的人民往來,外國人民遷出。
- 2010年:
- 小說第一部(第1-8篇):
- 2月,人民於北市府抗議,但遭黨鎮壓,故主角李信夫有感開始寫日記。主角收到小惠來信。
- 3月,主角與小惠見面,後小惠搬到北回歸。因農地污染,此前開始,都市鼠害問題嚴重。
- 4月,主角、小惠和其丈夫李可然談判離婚,但遭白衣人刀刺。後由政府的衛隊隊長以槍枝介入,談判離婚成功。
- 小說第二部(第9-15篇):
- 4月(續),在參加小惠祖父的葬禮後,主角與她再婚,此些日子因颱風肆虐,北回歸附近的核電廠輻射外洩。政府和知識份子於高市舉辦商議會。
- 5月,小偉和主角一家開始同居。因之前的放射線外洩,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大量幽谷教會信眾試圖前往深山,躲避將來的動亂。但黨軍鎮壓,大量教徒死亡,南部負責人李灼人被捕判死。在黨調查員調查公司後,主角、同事和他們去「粉腿大樓」玩樂。
- 6月,為幫幽谷教會復仇,血花幫和新武幫擄二十餘位黨政經高層,雖雙方發生火併,俘虜終幾被殺害。執政黨為因應社會壓力,聘請視覺專家馬赫伯指導電視思想教育。
- 小說第三部(第16-28篇):
- 7月,馬赫伯開始指導電視思想教育,控制人民思想。台灣各地開始發生不少意外事故。
- 8月,主角發現這些人民的意外或死亡事件,可能和馬赫伯用其學說控制電視節目有關。
- 9月,與小惠、小偉去低海拔山區旅行後,中秋節時,主角赴北市總公司,超越自由黨在其邀請各地知識份子和反對勢力的聯歡會中,秘密以武力屠殺他們。主角參加高級黨員聚會時,聽聞專家難以收拾核電問題。此際,小惠和小偉因心智受電視節目控制,走入家附近的海邊溺死。
- 10月,主角辭職回鄉。東部瘟疫流行。
- 11月,北部核廠爆炸。主角自殺。
- 年底(含)之前:台灣島毀滅,國際宣佈其為禁區。
- 小說第一部(第1-8篇):
- 2015年3月7日-8日:阿爾伯特等人來台,於TNN村得到主角的日記。
架構
編輯本文文長約九萬字。[2]除了引言,以及描述阿爾伯特先前旅台和訪TNN村的首末章外,皆為李信夫從2010年2月到11月的日記,分為三部,28篇。
登場人物
編輯TNN村李家
編輯台灣於2010年毀滅後倖存的家族。從遷台祖開始,每代的人活到四十歲後,會喪失部份感官知覺。
- 李信夫(1970-2010):
- 本書主角,兼日記的作者。視力甚佳,曾提出攝影與美學理論、改造攝影機,在北回歸岬角的電視公司中擔任攝影師兼攝影記者,並為超越自由黨高級黨員。也是一位蒐藏家。
- 李信川:
- 主角李信夫的大哥,水產人員,因遺傳而喪失觸覺。藉由其引介,阿爾伯特等人才發現主角的日記。
北回歸岬角
編輯- 林馨惠(小惠):
- 大學修藝術,並喜好古典社會的文藝。在高市某校執教藝術,後搬到北回歸。曾為李信夫的女友,在與李可然離婚後,與主角再婚。
- 辛克勤(辛大夫):
- 北回歸岬角的衛生所主任,超越自由黨的高級黨員,和其妻育有一子小偉、一女阿昭。是痛恨宗教的自由主義者,曾對有神秘感應的太太和兒子家暴。
- 小偉:
- 辛克勤的小兒子。思想獨特、智商很高,有時和辛克勤、小惠為伴。
- 林山:
- 傑出的新聞採訪記者,和李信夫合作。
- 郭明福:
- 北回歸的超越自由黨書記,曾幫助辛克勤與李可然談判離婚。
其他
編輯- 潘娜娜:
- 旅居國外的知名影歌星,專長於性的煽誘。因超越自由黨提倡性的政策而受邀,到北回歸的電視台拍攝影集。
- 陳瑪麗(1985-2010):
- 藝人與性工作者,與李信夫為友,並向其請教攝影。
- 馬赫伯:
- 外國視覺專家,提出不少人類心理的理論,超越自由黨邀請之,藉其理論,以電視控制國民的內心,可能因此導致如溺海、火災、車禍等事故。
- 小宋:
- TNN村出身的作家,自認是神秘主義者,曾赴美國,著有《TNN村》。其經歷、出身和作者宋澤萊類似。
- 阿爾伯特:
- 政治學家,2000年代初曾到台灣研究政治行為,並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2015年與地理學者波爾重訪毀滅的台灣。
相關團體
編輯政治團體
編輯- 超越自由黨:
- 2000年開始的執政黨,由之前數個政權解散改組在合併,黨徽為「不」字形。以許多軍隊等對台灣實行極權統治。並在傳播媒體、藝術、宗教等方面,進行嚴厲的控制。
宗教團體
編輯- 太陽教會
- 由1995年起台灣基督教宗派統一運動所成的,獨大的教會,於2002年改名而成。由李聖智指揮,信徒逾五十萬。其思想為超越自由黨力行上帝旨意,當時台灣的新社會就是上帝的城。認為迦南教會、幽谷教會是異端。
- 迦南教會
- 否認新社會是神的國,認為新社會仍需改造。
- 幽谷教會
- 崛起於下層社會,認為台灣是煉獄,需要激烈呼號與祈禱,掙扎走向天國的宗派。和涅盤教合作。
- 涅槃教
黑幫
編輯- 血花幫:
- 由未能接受新社會的黑道人物組成的在南部結成的幫派。
- 新武幫:
- 在2002年血花幫被整肅後成立的幫派,成員較為年輕。自認是反對者,欲證明人在新社會的意義,並提出類似武士道的新蜉蝣論。
特殊場景
編輯重要名詞
編輯- 政治新虎克定律:外國政治學家阿爾伯特於2000年代初調查台灣政治社會,所提出的理論,名字源於力學的虎克定律。它將人民受壓迫比喻為彈簧受拉、從自由變不自由,如拉力超過彈性限度,則彈簧不會縮回原樣般,人民倘受壓超過界線,會認為這種壓迫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 新社會、古典社會:2000年後的台灣社會為新社會,海外或其前的台灣社會為古典社會。課程中,對「古典社會」的比重甚少,且提出批判。古典社會(或1980年代台灣)和新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差異很大,古典藝術常受鄙視。
- 浮塵風暴週:2001年起,為改善空污,超越自由黨規定工廠和燃燒機構的排放週,訂於每月首週。天空此時黝黑,浮塵蓋空氣。
- 自由少爺:黨國當局司檢部轄下的調查員,配手銬、手槍,具相當大的權力。
評價
編輯龍應台稱之為「台灣的一九八四」,認為有明顯模仿痕跡(如思想警察的恐怖統治、一對男女失敗的掙扎與反抗),批評作者把攝影師的主角寫成萬事通:「說起台灣來『什麼都知道』,像個博覽的歷史學家,也像個無所不知的預言家」,並批評把所有罪惡歸咎執政黨的泛政治化,對思想複雜的讀者沒說服力[5][6]。對於最後的批評,作者提出反駁。[6]
傅大為認為,《廢墟台灣》雖然是未來小說,但卻有許多以未來回顧當代社會的內容,且和一般非寫實的科幻小說、企圖說服思想複雜者(如龍應台所言)[7]的普通政治小說不同。也並沒有歸眾咎於執政黨,而新社會和當時現實社會的價值觀差異,也讓讀者反思當今,並感到對古典時代(當時現實)的鄉愁。雖認為部份描寫過於冗長、細節「藝術」尚待琢磨,且受芥川龍之介〈河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影響,但傅氏也認為一般描述和對話十分耐人尋味,具旺盛創造力,且有現實和超現實色彩。[8]
旅美核工博士兼詩人非馬認為,據其所學的專業,該書使用材料的所有推理相當有根據,且把現實和藝術結合於一起,是相當成功的政治小說。[9][6]
小說家李喬評論,此書在台灣文學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一、是自其評論時僅見的,隱喻未來災難的寓言長篇小說;二、是其評論時唯一的長篇生態主題小說。[10][2]
相關作品
編輯註釋
編輯- ^ 國家圖書館臺灣書目探索 -- 廢墟台灣. 國家圖書館. [2014-01-30].[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2.3 2.4 宋澤萊. 關懷未來、想像現在(宋澤萊談「文創」的秘訣【一篇針對中學生的演說稿】)【上】.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012-07-05 [201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 ^ 宋澤萊等. 宋澤萊深情典藏紀念版出版記. 廢墟台灣.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 前衛. 2013-12: vii [1985]. ISBN 9789578017290.
- ^ 前衛出版社. 由宋澤萊預言小說《廢墟台灣》來看核災危機發生在台灣. 2011-04-08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6).
- ^ 龍應台, 台灣的一九八四--評《廢墟台灣》, 當代, 1986-05, 1: 150
- ^ 6.0 6.1 6.2 陳建忠. 陳建忠碩士論文.宋澤萊小說研究 第四章 給我一個巨大的時代:宋澤萊與八○年代政治文學風潮.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7).
- ^ 龍應台, 台灣的一九八四--評《廢墟台灣》, 當代, 1986-05, 第1期: 149–150
- ^ 宋澤萊等. 從廢墟世界來的挑戰與鄉愁--談《廢墟台灣》的一種讀法. 廢墟台灣.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 前衛. 2013-12: 5–17 [1985]. ISBN 9789578017290.
- ^ 楊青矗等. 台灣文學的世界性座談. 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 高雄: 敦理. 1986-04-15: 446.
- ^ 李喬等. 台灣文學導讀. 允晨. 2006-01-10: 106. ISBN 9572975269.
參考資料
編輯- 宋澤萊. 廢墟台灣.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 前衛. 2013-12 [1985]. ISBN 9789578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