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施堂
懷施堂是中國上海歷史上的一座重要教堂,由美南浸信會差會開闢,位於浸會莊內,即今閘北區延長路149號。
20世紀初,美南浸信會差會在北四川路北端狄思威路(今溧陽路)口設有明強中學和晏摩氏女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四川路迅速繁盛,地價飆升,1924年,傳教士萬應遠將北四川路狄思威路口產業拋售,同時低價購進北寶興路底荒地400畝,設立浸會莊,浸會大批傳教士聚居於此,並將明強中學和晏摩氏女中遷來。1925年,傳教士施利去世,萬應遠在明強、晏摩氏兩校中間興建以他命名的懷施堂,可容1200人。懷施堂信徒多為明強、晏摩氏兩校師生。由於浸會莊為江蘇浸信會聯會(包括上海、蘇州、無錫、鎮江、揚州)的活動中心,所以懷施堂在浸信會內亦有相當影響。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浸會莊位於戰區,晏摩氏女中和明強中學一度停辦。孤島時期,兩校遷至租界,在外灘中國通商銀行大廈,與自蘇州遷來的的晏成中學、慧靈女中聯合開辦浸會聯中。抗戰結束後,晏摩氏女中遷回原址,而明強中學停辦,由滬江大學附中遷入浸會莊原明強中學校舍。
1951年,滬江大學附中和晏摩氏女中被收歸國有,次年合併成立北郊中學。1954年,美籍傳教士全部回國,浸會莊結束,懷施堂改作北郊中學禮堂。[1]。
1955年,浸信會另在和田路1936號設神恩堂。1958年,在獻堂獻廟高潮中,神恩堂關閉,信徒參加位於寶通路閘北堂的閘北區聯合禮拜。
1978年,原浸會莊改屬上海機械學院。懷施堂建築於80年代初拆除。[2]。
參考文獻
編輯- ^ 闸北区志 >> 第三十八编民族·宗教 >> 第二章宗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5).
- ^ 上海宗教志 >> 第五编基督教 >> 第一章场所 >> 第二节 差会所属教堂.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