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又稱為文化殖民主義,這裏的「帝國主義」是指強勢文明與弱勢文明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強勢文明的國家運用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把自身的文化、價值觀、行為模式及制度等,加諸在其他相對弱勢的國家身上。通常文化帝國主義會導致文化弱勢國家產生依賴、缺乏自主性,造成國家或者地區性的文化式微,成為「文化殖民地」[1][2]

美國原住民獵人和他的兒子。父親繼續穿着傳統服裝,但兒子已經採用了西方服裝。

背景資料和定義

編輯
 
從父母被身邊帶走的原住民兒童,安置在西式寄宿學校處,旨在消除土著語言和文化,並用英語和基督教信仰取而代之。

儘管《牛津英語詞典》在1921年提到了「俄羅斯人的文化帝國主義」這詞彙,但代表當今意義的該術語是出現於1960年代,並從1970年代起一直是研究的焦點。[3][4][5]傑佛瑞·赫利希-梅拉(Jeffrey Herlihy-Mera)指出文化帝國主義旨在將「入侵社區的外來文化符號」轉變成「自然」及「國內」的過程。[6]文化征服的過程往往是漸進而且有具激烈對抗的。[7][8]

簡介

編輯

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的目標:一個是經濟的,另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場,政治上則是要通過改造大眾意識來建立霸權。娛樂商品的出口是資本積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替代製造業出口在世界範圍內獲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國主義在於將人們從其文化之根和團結傳統中離間出來,並代之以新聞媒介製造出來的,隨着一場場宣傳攻勢變幻的「需求」。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進步運動遇到了一種反論:當第三世界的大多數人民承受不斷惡化的生活水平,不斷增長的社會和個人的不安全感和不斷減少的公共設施(另一方面是少數富人空前的富足),對這種情況的主觀反映卻只是零散的反抗,持續但只是局部的行動,或者即使是大規模的卻又是短暫的抗議,一句話,在不斷增長的不平等和社會、經濟現狀與微弱革命性的或寂靜的主觀反映之間存在着一個很大的差距。第三世界正在成熟的「客觀條件」還沒有足以轉變國家和社會的主觀力量來伴隨。顯然,在社會經濟倒退和社會政治轉變方面之間並無「自發」的關係。是將客觀條件轉變為有意識的政治干涉的關鍵環節。似乎有些荒謬的是,帝國主義的政策制定者們看來比他們的對手更懂得政治實踐的文化層面的重要性。[來源請求]

文化帝國主義的三個特點:

  1. 它是以強大的經濟、資本實力作為後盾,主要通過市場進行擴張。
  2. 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擴張,即通過含有文化介質的產品或商品的銷售而實現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3. 這種文化擴張主要是通過訊息的傳播而得到實現的。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文化帝國主義 (Cultural Imperialism). 明報教育網. [2022-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中文(臺灣)). 
  2. ^ Compare: Kraidy, Marwan M. Hybridity,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Globalization.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5: vi2007 [12 December 2020]. ISBN 97881317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After dissecting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ltural imperialism thesis and its would-be substitut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 propound critical transculturalism as a new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with issues of hybridity at its core. 
  3.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within "cultural"
  4. ^ Tomlinson (199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 2
  5. ^ Hamm, (2005), p. 4
  6. ^ Herlihy-Mera, Jeffrey. After American Studies: Rethinking the Legacies of Transnational Exceptionalism |. Routledge: 23. 2018 [201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5). 
  7. ^ Herlihy-Mera, Jeffrey. After American Studies: Rethinking the Legacies of Transnational Exceptionalism. Routledge. 2018: 24. 
  8. ^ Herlihy-Mera, Jeffrey. After American Studies: Rethinking the Legacies of Transnational Exceptionalism |. Routledge: 24. 2018 [202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5). 

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