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遜洋行
新沙遜洋行(E.D. Sassoon & Co., Ltd.)是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上半葉的一個貿易公司,主要在印度、中國和日本經營。
歷史
編輯新沙遜洋行於1867年成立,大衛·沙遜(1792–1864)的次子伊利亞斯·大衛·沙遜(1820–1880)由於與兄弟之間的個人怨恨,脫離家族公司老沙遜洋行(David Sassoon & Co.),另外創立新公司。新公司在孟買和上海設有辦公室,經營幹果、南京布、金屬、茶葉、絲綢、香料和樟腦[1]。但它很快專注於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棉花和面料[2]。
新沙遜洋行很快就顯示出比老沙遜洋行更有活力,到愛德華時代後期,其資本(125萬至150萬英鎊)已經是老沙遜洋行資本(50萬英鎊)的2至3倍[3]。該公司後來將其業務擴展到波斯灣港口、巴格達和 日本。1879年,新沙遜洋行的業務由單純從事棉花貿易擴展到棉紡織業,在孟買收購了倒閉的亞歷山德拉棉紡廠,[4]把它們變成了成功的工廠。
1880年伊利亞斯·大衛·沙遜去世後,他的長子雅各布·伊利亞斯·沙遜爵士(1844-1916 年)接管了生意,並在加爾各答和卡拉奇開設了更多分支機構。該公司還在上海購買了地產。但在1907年,英國簽署了一項條約,同意在未來十年內逐步取消對中國的鴉片出口,而中國則同意在這段時間內根除國內的鴉片生產。在這項條約之後,新沙遜洋行退出鴉片貿易,最終完全停止。[5] 相反,公司進一步投資了孟買的棉紡廠業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新沙遜洋行已發展成為印度最大的紡織集團,並以其先進的生產技術而聞名。
1909年,雅各布·伊利亞斯·沙遜爵士在組建東方銀行中也發揮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利用銀行信貸,使自己不那麼容易受到印度盧比波動的影響。1921 年 1 月 1 日,新沙遜洋行重組為私人貿易和銀行公司,放棄了舊式的合伙人結構[6]。
1924年,愛德華·伊利亞斯·沙遜爵士(1853-1924年)和他的弟弟邁耶·哈里·沙遜(1875-1924年)在同一年內先後去世。愛德華·伊利亞斯·沙遜爵士的兒子維克多·沙遜爵士(1881-1961 年)和邁耶·哈里·沙遜的遺孀莫澤爾·古巴伊(1872–1964 年)成為公司的主要所有者,總資產1500萬英鎊。維克多·沙遜爵士成為公司的董事長,邁耶·哈里·沙遜的女婿德里克·菲茨傑拉德(1892-1967年)被任命為倫敦和曼徹斯特分公司的經理。
1927年,新沙遜洋行已經是孟買最大的棉紡廠所有者,總部仍設在那裏。1929-30年大蕭條迫使新沙遜洋行最大的競爭對手破產,該公司接管了它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新沙遜洋行擁有15家棉紡廠,擁有3萬多名員工,是孟買最大的私人僱主。
在孟買創造的利潤被重新投資於上海的豪華房地產和酒店。1923年,新沙遜洋行已購得安利洋行(Arnhold & Co.)的大部分股份[7],成立了華懋地產公司(Cathay Land Company)。後者在上海擁有多棟公寓大樓和一家酒店,為進一步投資上海房地產提供了完美的基礎[8]:
- 沙遜大廈,上海公共租界中區外灘20號、南京路20號、仁記路
- 都城飯店,上海公共租界中區江西路180號、福州路
- 漢彌爾登大樓,上海公共租界中區江西路170號、福州路
- 華懋公寓,上海法租界蒲石路189號、邁爾西愛路、
- 峻岭寄廬,上海法租界邁爾西愛路87號
- 河濱大樓,上海公共租界北區北蘇州路340-434號、北江西路3-28號、天潼路1-15號
- 沙遜別墅,虹橋路2409號
1928年,維克多·沙遜爵士成立了沙遜銀行(E.D. Sassoon Banking Company Limited),作為新沙遜洋行的子公司,以協調其家族的貿易利益[9]。1930年3月,新沙遜洋行總部遷至新建的上海沙遜大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沙遜集團帶來了許多變化。雖然戰爭提高了產量,同盟國軍隊的需求激增,該公司還是於1943年決定出售孟買的棉紡廠[10], 擔心一旦印度獲得獨立,外國所有者將出現問題。1949年5月,上海處於共產黨政權的控制之下,對公司總部來說似乎是一個不健康的地方,因此,在1950年轉移到巴哈馬的拿騷。人們認為拿騷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不徵收任何形式的個人或公司稅,維克托·沙遜爵士住在那裏,直到1961年去世。[11]。
維克多·沙遜爵士去世後,銀行子公司沙遜銀行於1972年出售給商業銀行華萊士兄弟公司(控股)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 & Co. (Holdings) Ltd),1974年11月更名為華萊士兄弟沙遜銀行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 Sassoon Bank Ltd.),後者又在1976年被渣打銀行接管[12]。母公司 新沙遜洋行繼續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運營,直到1978年成為DK投資(克羅斯比廣場)有限公司(DK Investments (Crosby Square) Ltd.,倫敦城克羅斯比廣場4號)。
維克多·沙遜爵士心臟基金會("Sir Victor Sassoon Heart Foundation")由沙遜夫人在她丈夫去世後成立,設於拿騷。沙遜家族仍然住在拿騷。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48 and 51, ISBN 0-434-37056-8
- ^ Madhavi Thampi: "India and China in the Colonial World", Social Science Press, London/ New York 2017, p.40; ISBN 978-1-138-10269-9
- ^ Stanley Chapman: "The Rise of Merchant Banking",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2006, p.131, ISBN 978-0-415-48948-5
- ^ 由賈姆希德吉·塔塔(1839-1904)創辦於1869年
- ^ David Faure (Editor): "Society -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7, p.125, ISBN 962-209-393-0
- ^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200, ISBN 0-434-37056-8
- ^ 總部設於上海,在漢口、天津、廣州和倫敦設有分公司。
- ^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212, ISBN 0-434-37056-8
- ^ Archived copy.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E.D. Sassoon & Co.'s cotton mills were sold in 1943 to the Indian trading company "Messrs Aggarwal & Co.", which integrated them into their "The India United Mills Limited". These in turn were nationalized in 1974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2000s they were wound down together with other textile mills in Bombay.
- ^ 存档副本.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存档副本.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