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爾巴赫環形山
普爾巴赫環形山(Purbach)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奧地利天文學家暨數學家格奧爾格·馮·普爾巴赫(Georg von Purbach,1423年-1461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普爾巴赫環形山 | |
---|---|
坐標 | 25°31′S 2°02′E / 25.51°S 2.03°E |
直徑 | 114.97公里 |
深度 | 2.98公里 |
余經 | 日出時3° |
命名來源 | 格奧爾格·馮·普爾巴赫 |
描述
編輯該隕坑西北偏北與東北分別坐落了塞比特環形山和拉卡耶環形山、東側靠近比安基奴斯環形山、維爾納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而它的南側則部分覆蓋在雷喬蒙塔努斯環形山北側坑壁上,普爾巴赫環形山的西面瀕臨雲海[2]。普爾巴赫環形山的中心月面坐標為25°31′S 2°02′E / 25.51°S 2.03°E,直徑114.97公里[3],深度約2.98公里[4]。
普爾巴赫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外側坑壁已嚴重磨損,其中:南側與雷喬蒙塔努斯環形山共有一道崎嶇嶙峋的坑壁;西側壁已扭曲變形,顯示有雙重邊緣,其中第二道側壁向西凸出;西北壁則坐落了外形不太規則的衛星坑"普爾巴赫 G";而北側壁幾乎已完全損毀;只有東側和東北壁相對較完整。隕坑東側內壁上顯示有階地狀結構殘跡。
普爾巴赫環形山坑底東半部相對平坦,而西半部分佈有一系列低矮的山脊和一座幽靈坑的殘壁。如果該隕坑曾有過中央峰,那麼現在也已徹底損毀或成為了西面山脊的一部分。
在上弦月前的數小時,該隕坑的坑壁上會出現一種"月球 X"的視覺現象,即月球晝夜線附近的山丘陰影頂端短暫出現的'X'狀閃光。
命名
編輯普爾巴赫環形山以奧地利天文學家"格奧爾格·馮·普爾巴赫"之名命名,同月球正面大多數隕石坑一樣,該環形山也是由十七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家和耶穌會天主教神父喬瓦尼·巴蒂斯塔·里喬利所命名(拉丁名為"Purbachius"),他在1651年創建的月名體系現已成為標準的月名[5]。早期的一些月面學家也給予了該特徵不同的名稱:如佛蘭芒天文學家米希爾·范·朗格倫在他1645年發表的月圖中以丹麥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名稱它為"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erni IV Reg. Daniae)[6];而波蘭天文學家約翰·赫維留則將普爾巴赫環形山與沃爾瑟環形山歸在一起,以地球上的黎巴嫩山命名它們為"黎巴嫩山"("Mons Libanus")[7]。
衛星隕石坑
編輯按慣例,最靠近普爾巴赫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普爾巴赫斯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26.1° S | 1.9° W | 8 公里 |
B | 26.9° S | 4.2° W | 16 公里 |
C | 27.7° S | 4.6° W | 18 公里 |
D | 22.8° S | 1.6° W | 12 公里 |
E | 21.7° S | 0.7° W | 23 公里 |
F | 24.6° S | 0.0° W | 9 公里 |
G | 23.9° S | 2.8° W | 27 公里 |
H | 25.5° S | 5.6° W | 29 公里 |
J | 27.5° S | 3.9° W | 12 公里 |
K | 25.2° S | 4.6° W | 8 公里 |
L | 25.1° S | 5.0° W | 17 公里 |
M | 24.8° S | 4.4° W | 17 公里 |
N | 26.2° S | 5.4° W | 7 公里 |
O | 24.7° S | 3.8° W | 5 公里 |
P | 26.4° S | 3.7° W | 5 公里 |
Q | 25.9° S | 0.0° W | 4 公里 |
R | 26.5° S | 3.2° W | 4 公里 |
S | 27.3° S | 2.3° W | 9 公里 |
T | 24.6° S | 0.9° W | 5 公里 |
U | 27.0° S | 2.0° W | 15 公里 |
V | 26.7° S | 0.3° W | 6 公里 |
W | 25.5° S | 2.3° W | 20 公里 |
X | 25.4° S | 1.1° W | 4 公里 |
Y | 25.8° S | 6.8° W | 16 公里 |
參考資料
編輯-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 ^ Crater Regiomontanus on LAC-95 map. (PDF).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 ^ Ewen A. Whitaker,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14.
- ^ Ewen A. Whitaker,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97.
- ^ Ewen A. Whitaker,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205.
另請參閱
編輯- Andersson, L. E.; Whitaker, E. A. NASA Catalogue of Lunar Nomenclature. NASA RP-1097. 1982.
- Blue, Jennifer.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July 25, 2007 [2007-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 Bussey, B.; Spudis, P. The Clementine Atlas of the Mo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81528-4.
- Cocks, Elijah E.; Cocks, Josiah C. Who's Who on the Moon: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unar Nomenclature. Tudor Publishers. 1995. ISBN 978-0-936389-27-1.
- McDowell, Jonathan. Lunar Nomenclature. Jonathan's Space Report. July 15, 2007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 Menzel, D. H.; Minnaert, M.; Levin, B.; Dollfus, A.; Bell, B. Report on Lunar Nomenclature by the Working Group of Commission 17 of the IAU.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71, 12 (2): 136–186. Bibcode:1971SSRv...12..136M. doi:10.1007/BF00171763.
- Moore, Patrick. On the Moon. Sterling Publishing Co. 2001. ISBN 978-0-304-35469-6.
- Price, Fred W. The Moon Observer's Hand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33500-3.
- Rükl, Antonín. Atlas of the Moon. Kalmbach Books. 1990. ISBN 978-0-913135-17-4.
- Webb, Rev. T. W.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6th revised. Dover. 1962. ISBN 978-0-486-20917-3.
- Whitaker, Ewen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521-62248-6.
- Wlasuk, Peter T. Observing the Moon. Springer. 2000. ISBN 978-1-85233-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