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宥(?—?),南直隸江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正統十二年(1447年)舉丁卯科應天鄉試第十七名,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進士,授監察御史。景泰六年,因災異頻發,杜宥、倪敬羅俊黃讓汪清盛昶六位御史偕同上疏,請求廉政,減營造。景帝不悅,下書至禮部。而禮部官員稱讚六人忠愛。景帝聽後仍然不寬恕。不久,詔令都御史蕭維禎考察其屬,命罷免這些人。受牽連的十六位御史均被貶為典史。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詔命此等人均為知縣[1]。杜宥任英德縣知縣,並率眾抵禦當地寇亂。隨後升為韶州通判,因病辭職歸鄉[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162):六年七月,以時多災異,偕同官吳江盛昶、江陰杜宥、蕪湖黃讓、安福羅俊、固始汪清上言:「府庫之財,不宜無故而予;遊觀之事,不宜非時而行。曩以齋僧,屢出帑金易米,不知櫛風沐雨之邊卒,趨事急公之貧民,又何以濟之?近聞造龍舟,作燕室,營繕日增,嬉遊不少,非所以養聖躬也。章綸、鐘同直言見忤,幽錮逾年,非所以昭聖德也。願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娛,止興作之役,寬直臣之囚。」帝得疏不懌,下之禮部。部臣稱其忠愛。帝報聞,然意終不釋。未幾,詔都御史蕭維禎考察其屬,諭令去之。御史罷黜者十六人,而敬等預焉;皆謫為典史,敬得廣西宜山。英宗復辟,詔皆授知縣,乃以敬知祥符。
  2. ^ 明史》(卷162):盛昶等五人,皆進士。昶雋爽負氣。嘗按廣東,劾巡撫侍郎揭稽不職,稽坐左遷。昶後為羅江知縣,擢敘州知府,並有禦寇功。杜宥為英德知縣。鄰境多寇,創立縣城。嘗被圍糧盡,宥死守不下。夜縋死士焚其營,賊始驚潰。移韶州通判,謝病歸。黃讓知安嶽,遷中府都事。以撻錦衣衛隸,為門達所譖,戍廣西。赦還,復冠帶。貧甚,課耕自給。羅俊嘗巡按四川,有廉聲。仕終南雄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