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

自愿放弃使用、购买与某人、某组织或某国家相关的物品的抵制行为

杯葛(英語:Boycott),又稱作抵制,在商業領域上則稱為不買運動,是指聯合杯葛某個個人或公司,甚至是國家的集體行為。通常普遍由於被杯葛者被認為做了不道德的行為,而具體行動則包括拒絕參加與被杯葛者相關的活動等。更嚴厲的杯葛則包括拒絕各種形式的貿易往來,這種杯葛運動則通常被支持者稱為「禁運」。

這種不道德可以用任何語言來說明,也不一定是普遍的。一次杯葛根據時間長短和範圍不同,可能更傾向於使冒犯者在精神上感到羞恥,而不是在經濟上懲罰他們。如果是長期和廣泛的,杯葛就成為道德的消費戰術之一。

詞源

編輯

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常用的「杯葛」一詞譯自英語「boycott」,源自英軍退役上尉查爾斯·杯葛Charles Boycott),他退役後在愛爾蘭擔當梅歐郡地主歐恩伯爵的土地經紀人。1880年,因為反對當時的土地改革,拒絕降低地租,並驅逐佃戶,受到了由愛爾蘭土地同盟組織的抵制。當時查爾斯無法僱傭任何人收割農作物,直到愛爾蘭聯合主義者英軍志願為他服務,但有時甚至需要7000個護衛來保護他,而最後也被迫離開了愛爾蘭。由於杯葛是這場事件的第一位受害者,於是集體抵拒就被稱為「杯葛」。

實踐

編輯

雖然直到1880年才發明「杯葛」一詞,但其實踐卻可以至少追溯到1830年,當時美國全國黑人大會鼓勵杯葛奴隸生產的商品。其他的實踐有非裔美國人美國公民權運動中進行的杯葛;美國農場工人聯合會組織的對葡萄和生菜的杯葛;在美國革命期間美國人對英國商品的杯葛。在印度由莫罕達斯·甘地組織的對英國商品的杯葛;以及阿拉伯聯盟以色列和與以色列進行貿易的公司的杯葛。1973年,阿拉伯國家規定的對西方國家的原油禁運,參見1973年石油危機。其他的例子還包括美國(在卡特總統領導下)為了抗議蘇聯侵略阿富汗,杯葛在莫斯科舉辦的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大多數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報復性地杯葛在洛杉磯舉辦的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在1980年代倡議從南非撤資,以抗議該國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的運動。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六四事件,世界各國紛紛進行制裁,其中美國和歐盟至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武器禁運。2008年西藏發生三一四事件,西方國家開始杯葛北京奧運,英國和法國甚至出現搶奪聖火事件。

運用和效果

編輯

杯葛通常是一次性的行動,用於糾正單個顯著的錯誤。如果延續為長時期活動,或者成為喚醒公眾意識或改革法律和制度的整體計劃一部分時,杯葛成為有良知的消費觀的一部分,這些經濟和政治的術語更好一些。

今天大多數有組織的貿易杯葛需要長期改變參與者的消費習慣,因此作為越大型的政治戰略的一部分,在政策上就需要越長期的保證,比如整個商品市場的結構改革,或者政府出面倡導有良知的消費,例如上面提到的為抗議種族隔離制度而對南非公司進行的為時甚久的杯葛。這些都擴展了杯葛的意義。

貿易杯葛的另一種形式是用相當產品替代,如麥加可樂天房可樂

今天杯葛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消費主義本身,例如感恩節後的星期五在全球範圍進行的「國際無消費日」。另一個現代杯葛的例子是狄克西女子合唱團因成員娜塔麗·麥恩斯貶損小布什總統而被列入黑名單,結果是大多數鄉村音樂電台都拒絕播放她們的音樂。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