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理苗文

記錄苗語滇東北次方言的拼音文字

柏格理苗文,又稱為滇東北老苗文石門坎苗文框式苗文,是由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發明的拼音文字,以記錄苗語滇東北次方言

柏格理苗文
Pollard Miao
類型
創造者柏格理
使用時期
1905年至今
書寫方向從左至右 編輯維基數據
語言苗語滇東北次方言
ISO 15924
ISO 15924Plrd (282), ​Miao (Pollard)
Unicode
別名Miao
範圍U+16F00–U+16F9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使用柏格理苗文書寫的經文(攝於雲南民族博物館)

歷史

編輯

1905年,英國衛理公會傳教士柏格理在苗族教徒楊雅各、漢族教徒李司提反等協助下,在貴州威寧石門坎地區創製了柏格理苗文。這套文字創製以後主要用於苗族基督教活動,曾出版過根據這一文字翻譯的聖經讚美詩等。使用地主要包括貴州的威寧赫章水城紫雲,雲南的彝良大關永善尋甸楚雄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對滇東北老苗文進行拉丁化改革,稱為滇東北苗文(新苗文)。1982年,雲南省還曾在柏格理苗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與規範,在楚雄昆明玉溪曲靖等地方推廣。[1]據1980年代的估計,在使用苗語滇東北次方言的約25萬苗人中約有5萬人能夠熟悉掌握這套文字。[2]2010年成立了石門坎苗文教育普及促進會。[3]

此外,傳教士張爾昌(Gladstone Porteous)創製的柏格理彝文(黑彝文)、傳教士王懷仁(George E. Metcalf)創製的格柏理傈僳文(框格式傈僳文)也都是參考了柏格理苗文制定的。[2]

字母

編輯

柏格理苗文由表示聲母的大字母與表示韻母的小字母組成,字母原型取自於克里字母(Cree)、拉丁字母及英語速寫符號等。這種文字屬於元音附標文字,通過小字母在大字母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聲調與清濁[4]

Unicode

編輯

蘋果電腦公司的約翰·詹金斯(John Jenkins)於1997年提議Unicode收錄柏格理苗文。2012年1月,Unicode 6.1中正式加入了柏格理苗文,位於U+16F00–U+16F9F。

柏格理苗文
Miao[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6F0x 𖼀 𖼁 𖼂 𖼃 𖼄 𖼅 𖼆 𖼇 𖼈 𖼉 𖼊 𖼋 𖼌 𖼍 𖼎 𖼏
U+16F1x 𖼐 𖼑 𖼒 𖼓 𖼔 𖼕 𖼖 𖼗 𖼘 𖼙 𖼚 𖼛 𖼜 𖼝 𖼞 𖼟
U+16F2x 𖼠 𖼡 𖼢 𖼣 𖼤 𖼥 𖼦 𖼧 𖼨 𖼩 𖼪 𖼫 𖼬 𖼭 𖼮 𖼯
U+16F3x 𖼰 𖼱 𖼲 𖼳 𖼴 𖼵 𖼶 𖼷 𖼸 𖼹 𖼺 𖼻 𖼼 𖼽 𖼾 𖼿
U+16F4x 𖽀 𖽁 𖽂 𖽃 𖽄 𖽅 𖽆 𖽇 𖽈 𖽉 𖽊  𖽏
U+16F5x 𖽐  𖽑  𖽒  𖽓  𖽔  𖽕  𖽖  𖽗  𖽘  𖽙  𖽚  𖽛  𖽜  𖽝  𖽞  𖽟
U+16F6x  𖽠  𖽡  𖽢  𖽣  𖽤  𖽥  𖽦  𖽧  𖽨  𖽩  𖽪  𖽫  𖽬  𖽭  𖽮  𖽯
U+16F7x  𖽰  𖽱  𖽲  𖽳  𖽴  𖽵  𖽶  𖽷  𖽸  𖽹  𖽺  𖽻  𖽼  𖽽  𖽾  𖽿
U+16F8x  𖾀  𖾁  𖾂  𖾃  𖾄  𖾅  𖾆  𖾇   𖾏 
U+16F9x   𖾐    𖾑    𖾒  𖾓 𖾔 𖾕 𖾖 𖾗 𖾘 𖾙 𖾚 𖾛 𖾜 𖾝 𖾞 𖾟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4.0
2.^ 灰色區域為未分配碼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羅興貴. 谈谈滇东北方言苗文的统一. 貴州民族研究. 2000, (3). 
  2. ^ 2.0 2.1 鄧章應. 传教士所创民族民字概说. 內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7, 22 (3). 
  3.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石門坎苗文教育普及促進會第一次會議記錄
  4. ^ 高文德.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