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維茨事件

格萊維茨事件(德語:Überfall auf den Sender Gleiwitz波蘭語Prowokacja gliwicka)是納粹德國軍隊偽裝成波蘭人於1939年8月31日向德國電台站「格萊維茨電台」發動攻擊,該電台站位於德國上西里西亞格萊維茨(1945年後歸屬波蘭,並改名為格利維采),同時此事件也是在歐洲戰場的導火索。

格萊維茨電台,1929年
納粹宣傳:波蘭人與社會主義者對德國人 (條頓騎士) 造成威脅

這次的挑釁是希姆萊行動英語Operation Himmler(一個納粹德國黨衛隊的行動代號)中的幾個知名事件之一。他們嘗試製造波蘭對德國具有侵略性的假象,好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地入侵波蘭

事件經過

編輯

現今世人大部分所了解的格萊維茨事件來自於阿爾弗雷德·諾約克斯紐倫堡審判的證詞。在他的證詞中,說明了他在萊因哈特·海德里希海因里希·穆勒兩位蓋世太保首領的指揮下,發動了此次行動。[1]

諾約克斯自從1939年8月中旬便在格萊維茨的上西里西亞酒店德語Haus Oberschlesien駐守,等待着來自柏林的指令。在8月31日下午4點時,他收到了來自柏林的行動開始代號:「祖母死了」。1939年8月31日晚間,一小批德國部隊穿上波蘭軍服,在諾約克斯[2]的率領下攻佔了格萊維茨電台。電台的四個工作人員均被捆綁並囚禁在地下室中。由于格萊維茨電台並不播放自己的節目而是轉播布雷斯勞帝國廣播電台德語Reichssender Breslau的節目,襲擊者當中唯一一個通訊專家花了好大一番力氣才終止其中轉的節目,找到一個緊急用麥克風德語Gewittermikrofon,並用德波雙語播放一段簡短的波蘭裔德國人角度的反德言論:「注意!注意!這裏是格萊維茨電台,電台已落入我們波蘭人之手……自由的時刻來臨了!」上面的廣播持續了大概四分鐘左右並以一句呼聲結尾:「波蘭榮光永存!」在這之後不久諾約克斯和他的部隊便逃離現場。德軍的目標是使本次襲擊和播放看起來像是反德的波蘭入侵者所為。[2][3]

為使本次襲擊更加真實,蓋世太保於8月30日逮捕了同情波蘭人的德國西里西亞人——弗朗齊歇克·翰尼歐克英語Franciszek Honiok。翰尼歐克被裝飾成像個入侵者,隨後便被注射死刑並補上槍傷,好讓整個情境看起來像是他在攻擊電台站時被殺的樣子。他的屍體後來被作為攻擊的證據,進而交給了警方與記者。[4]

除了翰尼歐克之外,一些其他來自於達豪集中營[2]的罪犯也被施以同樣對待好讓整件事情更加有說服力。[3]由於德國人提到他們的行動代碼為「Konserve」(意思為罐頭貨品),一些不正確的消息來源指稱此事件為「罐頭貨品」行動。[5]

情況

編輯

格萊維茨事件是黨衛軍阿勃維爾的行動之中的一部份。[3]格萊維茨突襲的同時,在德波邊界英語Germany–Poland border也發生了其他由德軍所策劃的事件,像是在波蘭走廊發生的火燒房子以及散發虛假的政治宣傳。整個計劃稱為希姆萊行動(總共包括21件事件)[6],其目的是為了讓情勢看起來像是波蘭在對德國挑釁。[5]

1939年入侵的數個月前,德國的報紙和政客(像是阿道夫·希特拉)均指責波蘭當局容忍暴力組織,以及對在波蘭生活的德國人進行種族清洗[6][7]

格萊維茨突襲事件隔天(1939年9月1日),德軍白色行動英語Fall Weiss (1939)的開始「入侵波蘭」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開打。與此同一天的德意志帝國議會內,阿道夫·希特拉在演講中舉出了21個邊境事件(其中三件極為嚴重),為德國針對波蘭的「防禦性」行動做出正當的解釋。[6]幾天前的8月22日,他向將軍們說道:「無論合理與否,我會宣傳發動戰爭的原因。勝者將不會被詢問是否說了實話。」[3][5]

國際間的反應

編輯

美國記者第二天被召集到現場[3],但卻沒有任何中立團體被允許可詳細調查此事件,且國際公眾對德國所敘述的事件持懷疑的態度。[8]

大眾文化的反應

編輯
  • Der Fall Gleiwitz(格萊維茨事件),導演:吉拉德·克連(1961年),德國電影股份公司,一部嘗試重建事件的東德電影,在西德是該公司最佳電影。
  • Operacja Himmler(希姆萊行動) – Polart (波蘭文)
  • 《希特拉的黨衛軍:邪惡中的描繪》,導演:吉姆·戈達德(1985年);一部播出部分格萊維茨事件的美國電影。
  • 鐵皮鼓》中簡短包含了此事件以做為片中劇情。
  • 代號:裝甲英語Codename: Panzers》,一個在波蘭引起了爭議的電玩遊戲,因為不知情的玩家會將德國的宣傳視為歷史事實。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20 Nuremberg Trial Proceedings Volume 4; Thursday, 20 December 1945. Avalon Project. [2009-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9). 
  2. ^ 2.0 2.1 2.2 Christopher J. Ailsby, The Third Reich Day by Day,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0760311676, Google Print, p.1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3.0 3.1 3.2 3.3 3.4 James J. Wirtz, Roy Godson, Strategic Denial and Deceptio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alleng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2, ISBN 0765808986, Google Print, p.1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Museum in Gliwice: What happened here?. [201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2). 
  5. ^ 5.0 5.1 5.2 Bradley Lightbody, The Second World War: Ambitions to Nemesis,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224055, Google Print, p.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6.0 6.1 6.2 Address by Adolf Hitler - September 1, 19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valon Project at theYale Law School.
  7. ^ Holocaust Educational Resource (Nizkor).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5-08). 
  8. ^ Steven J. Zaloga, The Poland 1939: The Birth of Blitzkrieg, Google Print, p.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1841764086

延伸閱讀

編輯
  • 約翰·托蘭英語John Toland (historian), 阿道夫·希特拉:通用傳記, ISBN 0-385-42053-6.
  • 「格萊維茨事件」, 戰爭雜誌之後 號碼142 (2009年3月)
  • 史坦利·S·塞德那, 元帥 艾德華·斯密格利-萊德茲·萊德茲以及波蘭保衛戰, 紐約, 1978年.
  • 圖解第三帝國,克里斯畢曉普、戴維喬丹著

外部連結

編輯


50°18′48″N 18°41′21″E / 50.313370°N 18.689037°E / 50.313370; 18.68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