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號卓齋[5]四川順慶府鄰水縣人。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舉人,勅授文林郎[6][7][8]。鄰水縣城有為其所立之金鍚圭璧[9]書香甲第[10]

楊崇
大清廣東仁化縣知縣
籍貫四川順慶府鄰水縣
字號號卓齋
配偶吳氏、陳氏、蕭氏
親屬高祖楊一芳、曾祖楊世進、祖楊伯玄、父楊宗美[1],母孟氏[2],曾孫楊凝照(咸豐二年進士)
出身
  •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舉人
著作
  • 康熙《鄰水縣志》採輯生員
  • 大甯縣志序[3]
  • 奉節縣志序[4]

生平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制曰:「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效,報功膺錫類之仁。爾楊宗美,乃四川䕫府奉節縣敎諭楊崇之父,雅尚素風,長迎善氣,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夫家聲。茲以覃恩,貤贈爾爲修職郎、四川夔州府大節縣敎諭,錫之勅命。於戲!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彌勵。」」,[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2. ^ 「制曰:「奉職無愆,懋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爾四川夔州府奉節縣敎諭楊崇之母孟氏,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敎子,俾移孝以作忠。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賁象服之端嚴,誕膺鉅典;錫龍章之渙汗,永播徽音。」」,[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3. ^ 「間嘗披覽輿圖職方所載,莫不代有成書,邑有紀乘,以昭土宇版章之盛,而甯邑獨缺焉者,以事必待人而後成,因時而始作也。甯僻處偏隅,編戶寥寥,聞人落落,所以康熙六年裁歸奉節,厯年旣多,紀載槪無存矣。今我國家休養百餘年,生齒漸繁,英賢輩出,商賈絡繹,田賦之增,鹹鹺之利,山川之勝,實嫓美於宋明。雍正八年,復設縣令,分土分民,立學立祀,又同六縣而並隆,此非時之所致哉?乾隆十年春,邑侯閻公以特簡循良來涖甯邦,修廢舉墜,百事更新,實大有爲人也。乃慨然以修誌爲己任,越邑而屬事於余。余以菲材,自愧不及,爰與邑紳焦君共勷厥事,採輯於古,探訪於今,隨其戶口之多寡,政治之興革,風俗之醇美,人文之蔚起,天之所生,地之所產,因時以紀勝,博採以成篇,發幽光之潛德,噓寒壑之隱逸,罔不摭拾舊聞,詳稽彙纂,以期得一當於侯。而其中修飾潤色,則實惟邑侯之功。此正所謂「事以待人而後成,因時而始作」也。至於侯之政簡刑清,野多馴雉,美不勝述,筆不勝書者,統俟後賢之紀載,褒美而益彰焉,余亦不爲之多贅,乾隆十一年仲春月穀旦,四川夔州府奉節縣教諭隣山楊崇序」,《大甯縣志》原序二
  4. ^ 「余宕渠之鄰山人也,辛酉歲來秉鐸奉庠。地之相去,未及千里,然名景古蹟,多所未經。每遇上臺觀風,經書之後,繼以詩賦。其命題也,非赤甲白鹽,卽瞿唐「灩澦」;非杜甫草堂,卽武侯「八陣。」余因名核實,向庠士而索邑志,僅得郡志一集,受而卒讀,則標目晰類,稽古覈今,作者修者,其用心皆不可沒也。獨是郡志從乎畧,而邑志取夫詳,必搜羅悉盡,鉅細不遺,而後可備文獻之徵。況邇來戸口之繁滋,土地之開闢,政治之興革,人文之崛起,遠勝夙昔,則邑志之修,洵不可少。適値邑侯鄭公來宰是邑,蒞任之始,卽有纂修之志,余聞之而欣然喜。旋奉上憲修志之檄,邑侯於以仰體德意,以遂己之所樂爲,誠曠舉也。顧又不棄固陋,下採芻蕘,余亦知管窺之見,何益高深,第慶此盛事,樂勷厥成,爰偕紳士而增修之,訛者必正,疑者必晰。復廣搜陳籍,遍訪故老,有見必書,有聞必錄。添載數十餘年之逸事,裒集古今名流之詩文,旣求詳而不畧,亦必信而足徵。邑侯於公務之餘,逐加訂正,自夏徂秋,而是役告竣。書成捧讀,不特名最古蹟較若列眉,並田糧、戶口、政治、人文亦無不瞭若指掌。但余雖蜀人,耳目難周,恐義夫節婦未能盡發潛德之光,孝子忠臣尙有歉於闡幽之筆。秉彝好德,人情所同,自有繼起而表彰之者,諒不以余爲過也夫。」,奉節教諭楊崇,《奉節縣志》原序一
  5. ^ 「高祖崇,號卓齋,康熙庚子科舉人,大挑一等,補授廣東仁化縣知縣,歷署始興、曲江、樂昌等縣知縣,改授奉節縣教諭,勅授文林郎,妣氏吳勅封孺人,氏陳例贈孺人,氏蕭」,《咸豐二年壬子恩科會試同年齒錄-楊凝照》
  6. ^ 「楊崇,貢生宗美之子,康熙庚子科,任廣東曲江縣知縣,改授奉節縣教論」,[乾隆]《鄰水縣志》
  7. ^ 「楊崇,康熙庚子科舉人,任廣東曲江縣知縣,改授奉節縣敎諭」,[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8. ^ 「楊崇,康熙庚子,宗美子,官廣東曲江知縣」,[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
  9. ^ [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
  10. ^ 「書香甲第坊,爲舉人楊崇任廣東南雄府通判立。」,乾隆《鄰水縣志》卷之三坊表
  11. ^ 「二十日丁卯。是日,吏部帶領記名揀選人員引見,奉諭旨:「王錫,着以江南江寧縣知縣委署試用。裘思芹,着以浙江歸安縣知縣委署試用。楊士昌、馬國錞、魯弘璋、舒慕芬、鄭士奇、張登倬、張嘉論、劉浚明、胡為籀、王企堂、朱蓁、馬任、唐尊堯、髙廷獻、岳順、吳湘臯、吳學濂、趙世熙、舒香、彭履仁等二十員,命往蘇州,交與該撫委署試用。李崇楷、紀咸、王文煥、蔡廷翰、周璠、毛貢、顧騏鍚、鄧本立、莊定、趙本、高鳳翰、孔傳橿等十二員,命往安慶,交與該撫委署試用。李永德、張時浚、顧寧綬、呂統曾、孫輝宗、李伯馨、任元淳、席泰、尹光曾、張𣷉等十員,命往山東,交與該督撫委署試用。張恕、沈柱臣、王廷鐸、單居安、楊城、張元方、陳洪範、李昌、吳用楫、彭述先、趙方謙、黃道泰、程學洙、孟五金、孫嵃、鮑啟泌、徐鍾乾、盛熙祚、吳宣、楊崇等二十員,命往廣東,交與該督撫委署試用。朱掄、胡光美、金志培、章世奇、王勍、趙誠、江源、李仙瀛等八員,命往廣西,交與該撫委署試用。孫必榮、邵琦、漆扶助、彭朝佐、祖承祐、徐本僊、蔣斆淳、郭治、蔣雯、李汧、李崇讓、張恢、馬襄等十三員,命往雲貴,交與總督鄂爾泰,酌量分派兩省,委署試用。此內教職改補及貢生、生員之孫嵃、孟五金、程學洙、黃道泰、李汧、莊定、鄧本立、孔傳橿、高鳳翰、趙本、舒慕芬、彭履仁、章世奇、盛熙祚、徐鍾乾、鮑啟泌、李崇讓等,着各該督撫,以知縣以下等官委署試用。韓名漙命往直隸,交與該督,以知縣以下等官委署試用。以上命往各省試用人員如好,着該督撫題請補授。如不能辦理地方事務,咨回送部,引見請旨。其庸劣者,即行題參。萬承勳以直隸知縣用,盛逄瀾以教諭即用。」,《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六年九月
  12. ^ 「雍正八年四月十一日……同日又奏為恭請聖裁事。雍正六年九月二十日奉旨:「將張恕等二十員命往廣東,交與該督撫委署試用,欽此。」伏查試用人員內,除沈柱臣未曾到粵,其張恕、王廷鐸、單居安、陽城、張元方、陳洪範、李昌、吳用楫、彭述先、趙方謙、吳宣、楊崇俱係候選知縣,到粵後隨皆委署縣篆。今單居安已被糾參,彭述先業經病故,張恕現有疎脫旗逃一案,應聽部議。楊崇庸懦無才,署撫臣傅泰尚欲留用,未便咨送回部。其張元方等各員委署經年,均能辦理地方事務,臣酌量人地之宜,已將粵省未經部選知縣各缺,詳請題補。傅泰以各員間有參罰案件,屢次批駁,是誠慎重官方之意,原非過刻。但臣查現任州縣調補沿海各缺,本任或有經徵督催、承追緝犯等案,該員明知例限屆期,必被降革,營求調補,冀免處分,故定例不准調補,所以杜規避之弊也。至於試用人員,委署稱職,題請補授,實與調補有別。即署任內曾經罰俸降俸,亦非畏有參罰,希圖調補他縣可比。況參罰等案,各縣皆有,倘因偶被參罰而概不題請,則試用者寧有補授之日耶?況奉旨來粵試用,上年有王元樞等二十二員,本年有許鍾霖等八員,皆須酌量委署,使先到者尚未補授,則後來者更安有補授之日耶?我皇上求才若渴,各省每有命往試用之員,該員既膺民社,何能保無參罰之處分?雖委署而有參罰,粵東原無不准補授之部行,然參罰可否題補,吏部必有一定之成例。伏乞皇上敕部查議,知照粵省,俾得遵循無誤,頂沐洪恩不朽矣。謹奏。交部議覆有旨。」,《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七十三之三
  13. ^ 「仁化縣義學一。雍正七年,知縣楊崇捐建,倂將官租穀給為脩脯之費。」,《廣東通志》卷十六
  14. ^ 「揭報,遵例擬以江油縣拔貢任文選授鹽源縣訓導;又現任儀隴縣教諭嘉定府舉人杜廷麟陞授重慶府教授;又簡州拔貢鄭璧選授長壽縣訓導;又隣水縣舉人楊崇選授奉節縣教諭;又江安縣拔貢選授新寧縣訓導事。」,乾隆六年二月二日四川巡撫碩色為選補教職人員事,〈內閣大庫檔案〉登錄號017946
  15. ^ 「楊崇,奉節縣教諭,乾隆十三年署」,《大甯縣志》卷六秩官文職十五國朝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