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銅礦
橄欖銅礦(英語:Olivenite)是一種砷酸銅礦物,化學式為Cu
2(AsO
4)(OH),結晶型態屬於單斜晶系(假斜方晶系),為熱液銅礦床氧化帶中很常見的次生砷酸銅礦物[2]。
橄欖銅礦 |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砷酸鹽礦物 |
化學式 | Cu2AsO4OH |
IMA記號 | Oli[1] |
施特龍茨分類 | 8.BB.30 |
戴納礦物分類 | 41.06.06.01 |
晶體分類 | 稜柱形(2/m) (H-M記號相同) |
晶體空間群 | P21/n |
性質 | |
顏色 | 橄欖綠至黃色或褐色、灰綠色、灰白色 |
晶體慣態 | 纖維狀、球狀和腎狀或者顆粒狀、土狀、塊狀 |
晶系 | 單斜晶系 |
雙晶 | 常出現於{010} |
解理 | {101}, {110}不明顯 |
斷口 | 貝殼狀斷口到參差斷口 |
莫氏硬度 | 3 |
光澤 | 金剛光澤到玻璃光澤,如果是纖維狀,則為珍珠光澤到絲絹光澤 |
條痕 | 橄欖綠至褐色 |
透明性 | 半透明致不透明 |
比重 | 4.46 |
光學性質 | 雙軸(+/-) |
折射率 | nα = 1.747 - 1.780 nβ = 1.788 - 1.820 nγ = 1.829 - 1.865 |
雙折射 | δ = 0.082 - 0.085 |
多色性 | 微弱,綠色和黃色 |
2V夾角 | 測量值:80°- 90° 計算值:46°- 84° |
色散率 | 強 r > v 或 r < v |
參考文獻 | [2][3][4] |
名稱
編輯橄欖銅礦的名稱因其顏色呈現橄欖綠而得名,在1789年由德國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以德語命名為「olivenerz」,而到了1920年代單字後綴的「-erz」才被改成「-ite」[3]。
化學結構
編輯橄欖銅礦中的砷有時會被少量的磷部分取代,可與磷銅礦形成固溶體系列[5]。另外橄欖銅礦裏面的銅也可以被鋅取代,與水砷鋅礦形成完整系列,和鋅橄欖銅礦的中間礦物[6]。
晶體慣態
編輯有時候以終端為圓頂的簡單稜柱狀的小型明亮晶體出現,但是針狀晶體的球狀聚晶更為常見,這些纖維狀的晶體通常具有天鵝絨般的光澤。另外有時候也會以具有層狀結構或是鬆軟土狀的產狀出現[5]。
參考資料
編輯- ^ Warr, L.N. IMA–CNMNC approved mineral symbols.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21, 85 (3): 291–320. Bibcode:2021MinM...85..291W. S2CID 235729616. doi:10.1180/mgm.2021.43 .
- ^ 2.0 2.1 Handbook of Mineralogy (PDF). [2023-09-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24).
- ^ 3.0 3.1 Mindat. [202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8).
- ^ Webmineral data. [202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 ^ 5.0 5.1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Olivenit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來自
-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Adamit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來自
這是一篇關於礦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