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吻 (1947年電影)
《死吻》(英語:A Double Life)是一部1947年的美國黑色電影,講述了一位演員因過度投入他所扮演的角色而導致精神狀態受到影響的故事。該片由羅納·考爾門和西格妮·哈索(Signe Hasso)主演,喬治·丘克執導,劇本由露芙·高頓和加森·卡寧(Garson Kanin)編寫[1]。考爾門憑藉這一角色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劇情
編輯戲劇製作人馬克斯·拉斯克爾邀請著名舞台演員安東尼·「托尼」·約翰出演莎士比亞新劇《奧賽羅》的男主角,希望托尼的前妻布里塔能飾演苔絲狄蒙娜。托尼最初拒絕了這個提議,導演維克多·唐蘭對此感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知道托尼會過於沉浸在角色中。布里塔同意唐蘭的看法,警告新聞人比爾·弗蘭德說,托尼在出演喜劇時心情愉快,但在演出悲劇時卻令人恐懼。她警告弗蘭德,托尼在角色中太過投入,以至於角色會成為他的現實。
托尼在對奧賽羅這個角色產生迷戀後,改變了主意。思考這個角色時,托尼遇到了一名服務員帕特·克羅爾,與她開始了一段隨意的戀情。布里塔不情願地接受了苔絲狄蒙娜的角色,排練隨之展開。該劇首演後獲得了好評,但托尼逐漸被角色吞噬,開始無法分清戲劇與現實的界限。托尼將嫉妒視為他角色的關鍵。
布里塔向托尼展示了比爾送給她的生日禮物——一枚項鍊,引發了托尼的嫉妒狂怒。當晚,在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死亡之吻」場景中,托尼被角色壓倒,幾乎掐死了布里塔。劇目進入第二年時,托尼請求布里塔與他復婚,但遭到拒絕。托尼懷疑布里塔愛上了比爾。憤怒、困惑且神志不清的托尼來到帕特的公寓,此時戲劇與現實在他的腦海中混淆,他用奧賽羅的「死亡之吻」殺死了帕特。托尼回到布里塔的家中,在她的沙發上睡着了。
記者阿爾·庫利向比爾提供頭版新聞的機會,將帕特的謀殺案與奧賽羅的「死亡之吻」相似之處進行宣傳。托尼看到新聞後勃然大怒,毆打了比爾。然而,比爾懷疑托尼是帕特的兇手,並將這一懷疑報告給了警方,但帕特喝醉的鄰居卻因謀殺罪被捕。托尼要求比爾辭職,比爾計劃短期度假。比爾告訴布里塔他愛她,但布里塔沒有回應他的感情。然而,布里塔向比爾透露,托尼在帕特被殺當晚曾離開她家。
比爾雇了一名女演員打扮成帕特,並將她安排在帕特工作的餐館做服務員。比爾邀請託尼去餐館,在警察局長皮特·邦納的監視下,托尼看到帕特的替身後情緒失控,匆匆離開餐館。比爾和警方現在起了疑心,跟隨托尼來到劇院。他們站在舞台側面觀看表演,並被托尼注意到。在當晚奧賽羅的演出高潮中,滿懷愧疚的托尼用真匕首刺傷了自己,正如奧賽羅在戲中所做的那樣。在後台,托尼流着血,懺悔了一切之後死去。
演員
編輯製作
編輯主角原本計劃由勞倫斯·奧利維爾出演。考爾門最初對在熒幕上表演莎士比亞作品猶豫不決,為了打消他的顧慮,導演喬治·丘克告訴考爾門,這部電影將為他贏得奧斯卡提供絕佳機會(考爾門後來確實獲獎);此前考爾門曾三次提名奧斯卡獎[2]。
該片的暫定名稱為《想像》(Imagination)[3]。拍攝結束後,丘克又召集演員回到片場,進行了四天的追加拍攝[4]。
《死吻》是自1924年為《歌劇魅影》(1925年)修建的著名環球影棚上拍攝的第500部電影[5]。
羅饒·米克羅斯的配樂獲得了他的第二個奧斯卡獎,他的音樂將自己的現代風格與16世紀威尼斯風格的段落相結合。米克羅斯後來將「死吻」作為1982年回憶錄的標題,以象徵他在絕對音樂與荷里活電影配樂之間的職業分裂[來源請求]。
發行
編輯《死吻》於1947年聖誕節在荷里活以有限的巡迴演出形式首映,為了符合影片及其演員參選奧斯卡的條件[6]。
反響
編輯在《紐約時報》的當代評論中,評論家博斯利·克勞瑟(Bosley Crowther)寫道:「高頓女士和卡寧先生與威廉·莎士比亞合作,打造了一部現代戲劇,充分利用銀幕來展示戲劇的奇異刺激與永恆的浪漫。通過選擇羅納·考爾門擔任他們的著名男演員,並給他機會在戲中大量飾演『奧賽羅』,他們給了這位資深演員其漫長職業生涯中的一個代表性的角色。唯一的問題是考爾曼先生在飾演精神錯亂的百老匯明星與飾演留鬍子的威尼斯摩爾人中,哪個更為精彩。不論哪個,他都塑造了一個為浪漫悲劇做好準備的演員。」[7]
《洛杉磯時報》評論家菲利普·K·施爾(Philip K. Scheuer)寫道:「這部電影極大程度地捕捉了紐約戲劇界的脈動,不僅因為部分場景是在那裏拍攝的,還因為它成人化、直言不諱且微妙,讓考爾曼擺脫了多年在荷里活精緻的貴族形象。然而,電影的許多部分難以理解,『過於』微妙,以至於在銀幕上並沒有完全呈現出製作者所設想的效果。」[8]
獎項
編輯獎項 | 類別 | 提名者 | 結果 | 參考 |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導演 | 喬治·丘克 | 提名 | [9] |
最佳男主角 | 羅納·考爾門 | 獲獎 | ||
最佳原創劇本 | 露芙·高頓和加森·卡寧(Garson Kanin) | 提名 | ||
最佳劇情片或喜劇片配樂 | 羅饒·米克羅斯 | 獲獎 | ||
金球獎 | 最佳男主角 | 羅納·考爾門 | 獲獎 | [10] |
威尼斯影展 | 威尼斯國際大獎 | 喬治·丘克 | 提名 |
該片被美國電影學會提名為2005年AFI百年電影史電影配樂名單之一[11]。
參考資料
編輯-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A Double Life》的資料(英文) .
- ^ New York State Writers Institute File Notes. [202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2).
- ^ Schallert, Edwin. Mrs. Miniver Revives; Unborn Baby 'Signed'. Los Angeles Times. 1947-07-25: 3, Part II.
- ^ Added Scenes. Los Angeles Times. 1947-10-03: 8, Part II.
- ^ 'Double Life' Scenes Shot on 'Phantom' Stage. Los Angeles Times. 1947-12-22: 8, Part II.
- ^ A Double Life (Advertisement). Los Angeles Times. 1947-12-15: 15.
- ^ Crowther, Bosley. Four Premieres at Houses Here—Colman in 'A Double Life,' Feature at Music Hall. The New York Times. 1948-02-20: 19.
- ^ Scheuer, Philip K. Colman's Jekyll-Hyde Frighteningly Real. Los Angeles Times. 1947-12-25: 10, Part II.
- ^ The 20th Academy Awards (194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ugust 1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4).
- ^ A Double Life – Golden Globes. HFPA. [July 5,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 ^ AFI's 100 Years of Film Scores Nominees (PDF). [2016-08-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