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

两栖动物物种

洞螈(亦稱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牠棲息於第拿里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佈區域從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文尼亞南部、克羅地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牠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脊索動物

洞螈
斯洛文尼亞波斯托那溶洞中的洞螈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有尾目 Urodela
科: 洞螈科 Proteidae
屬: 洞螈屬 Proteus
Laurenti, 1768
種:
洞螈 P. anguinus
二名法
Proteus anguinus
Laurenti, 1768
亞種

Proteus anguinus anguinus Laurenti, 1768
Proteus anguinus parkelj Sket & Arntzen, 1994

(詳見內文)
分佈範圍(於亞得里亞海北方)

特徵

編輯

洞螈有着像蛇一般細長的身體,通常長度是20到30厘米,有部分個體的長度達到40厘米[2]。牠的軀幹是圓柱狀的,粗細大致一致。在各肌節myomere)的界線上,有間隔一致的皺紋將軀幹分成幾段。牠的尾部相對來說較短,較為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包圍;四肢纖細,前肢三指,後肢二指;用鰓和肺呼吸。

這種動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徵是為了適應洞窟裏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種種調整。例如,洞螈退化的隱於皮下,使牠看不見,但牠的其它感官,特別是嗅覺聽覺,則變得更加敏銳,以補償視覺上的缺憾。此外,洞螈的皮膚中缺少色素,全體除了終生存在的三對外鰓為鮮紅色外,其他部分均為白色(如在日光下飼養數月,眼和皮膚初為灰白色,後均變為黑色)。除了繁殖期外,洞螈一生中的其他時期也完全在水中度過[3],這點與其他兩棲類相當不同。這可能與牠幼體的特徵有關,例如牠的幼體的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

文化意義

編輯

洞螈是斯洛文尼亞自然遺產的象徵。在這個物種被發現三百年後,科學家們及廣泛大眾對此物種的熱情依然沒有衰退。由於斯洛文尼亞境內的波斯托伊納岩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棲息地,它成為洞窟生物學speleobiology)最早的誕生處之一。洞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為波斯托伊納岩洞帶來了很大的名氣,原因是斯洛文尼亞政府利用了勃興中的生態旅遊,推廣波斯托伊納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區的觀光。在波斯托伊納岩洞的觀光路線中還包括了一趟探訪洞螈展示館(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裏有洞窟生態系統各層面的展示[4]。洞螈也是斯洛文尼亞托拉Slovenian Tolar斯洛文尼亞改用歐元前的舊貨幣)上的圖案。此外,它也恰巧與斯洛文尼亞最早的科學雜誌之一同名,該雜誌於1933年首次出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rntzen et al. Proteus angu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6年5月11日]. 。 此資料庫中包含一幅分佈區域圖,以及此物種受威脅的原因陳述。
  2. ^ Weber A. (2000). Fish and amphibia. In: Culver D.C. et al. (ed.): Ecosystems of the world: Subterranean Ecosystems, pp. 109-132. Amsterdam: Elsevier
  3. ^ Burnie D. & Wilson D.E. (eds.). Animal. London: DK. 2001: 61, 435. ISBN 0-7894-7764-5. 
  4. ^ Destinacija Postoj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擷取於2007年6月7日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