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移民又稱明初大移民,為明太祖初年官方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人口移民,主要遷入地為華北平原和江淮之間,包括今河南河北兩省,山東西部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三省中北部;主要遷出地包括江西省山西省、江蘇省南部蘇州地區。

背景

編輯

經過金元之交和元末幾次大型戰爭的反覆破壞,華北大部、四川以及江淮地區人煙極度稀少。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總人口5947萬人,南方各省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5%,北方各省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南北比例頗為懸殊。而在南方各省中,人口又高度集中在東南地區的浙江、直隸(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三省人口即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0%(浙江1055萬人,直隸1024萬人,江西898萬人),同期湖廣(今湖北、湖南)也只有459萬人,福建384萬人,廣東317萬人,而四川僅有146.4萬人,廣西146.3萬人。同樣在北方各省中,人口也是高度集中在山西和山東東部(山西人口403萬人,山東519萬人),兩省人口即佔北方人口的60%,而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僅有189.3萬人,陝西(含今甘肅、寧夏及青海西寧地區)人口215萬人[1]

河南、河北

編輯

江淮地區

編輯

元末揚州城破時,「居民僅餘十八家」,而淮安城僅存七家。而江南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並且曾支持朱元璋的勁敵張士誠。因此朱元璋對蘇州等地居民採取移民措施,將其大量人口遷移至淮安揚州、鹽城、泰州、鳳陽。不僅是出於政治的報復,也是使得淮、揚等地能得到經濟上的充裕。

洪武初,朱元璋遷江南民十四萬戶於明朝中都鳳陽

湖北黃孝地區

編輯

宋金戰爭時,鄂東、鄂北為宋金分界線的南側,傷亡極大。宋元戰爭元末民變在鄂東、鄂北亦造成極大傷亡。在這種背景下,元末洪武大移民是對黃孝地區的人口重組式移民,徹底改變人口與語言構成。

在元代及洪武年間遷入黃州府(治今黃岡市)的氏族中,江西移民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饒州南昌九江移民數量相當。在明初洪武移民以前,歷代也有零星的移民,這些移民相對於明初新移民來說,已經成為新土著。扣除元末及洪武年間由本區遷入的土著,元末及洪武年間從外地遷入的移民大約佔全部人口的62%左右,是一個「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區江西移民是這些移民來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尤以來自饒州、南昌等贛北地區的移民數量最多。

德安府地處鄂北,歷次戰爭使這一地區人口消耗極大。《明史·地理志》記載洪武初年德安府降為州,從屬於黃州或武昌府,而德安轄區僅有雲夢縣未被省廢,直到洪武十三年德安府才復為府,其所轄各縣才復置。由此可見,「洪武初年,德安府的大部分州縣已不存在,其原因就在於人口過於稀少」。這一地區「幾乎是一個無人區,偌大一個地區,土著人口不足兩萬」。

德安府在明初接收的移民主要來自兩個方向,其一是來自東部毗鄰的黃州府麻城、黃岡等地;另一項大宗移民則來自江西饒州、南昌等地。「來自江西及附近黃州府的移民大批遷入,才使得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版圖上,每平方公里約有5人,外來的人口佔到總人口的80%」。德安府接收移民的層次也是比較複雜的。「由於麻城縣的所謂土著中有一大批是宋代從江西遷來的老移民,他們的人口比老土著還要多,相對於洪武移民來說,他們也是土著居民,我們稱其為新土著。當洪武年間麻城人向德安府遷移時,就會有一大批這樣的人口夾雜其中,可以說他們就是遷往德安府的麻城人的主體部分」。可以看到,德安府接收的移民其實應該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黃州府的老土著,一個是宋代遷往黃州府的新土著,還有一批則是從江西直接遷入的居民。至於這三類移民的人數,據考察來自麻城的移民應該比「江西移民稍多」。可見,德安府明初接收來自黃州府的移民與江西移民勢均力敵,或者黃州府移民的勢力略大於江西移民。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