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韻》是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準則。但從編輯人員的籍貫來看,絕大多數卻是來自浙江安徽一帶。[1]

隆慶元年(1567)本《洪武正韻》書影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洪武正韻》書影
北京大學藏《洪武正韻》書影,有崇禎辛未(1631)序

《洪武正韻》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簡稱《增韻》)的基礎上重編[2]:25。《洪武正韻》刊行四年之後,明太祖又因書中「尚有未協叶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韻》有了兩個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編七十六韻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韻本[2]:2[a]。《正韻》和《增韻》、八十韻本和七十六韻本之間的差異,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記錄[2]:21,因此比較兩者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話音系之特點。

音系

編輯

聲母

編輯

繼承三十六字母,但不分非和敷、知和照、徹和穿、澄和牀、禪和部分牀、泥和娘,因此實際是31聲母,其中保留了全濁聲母。

韻母

編輯

舒聲二十二韻母,每個韻母都可以配平、上、去三聲調。入聲十韻母,仍保留-p、-t、-k韻尾。

這樣共有22 x 3 + 10 = 76韻:

平聲:東·支·齊·魚·模·皆·灰·真·寒·刪·先·蕭·爻·歌·麻·遮·陽·庚·尤·侵·覃·鹽

上聲:董·紙·薺·語·姥·解·賄·軫·旱·產·銑·篠·巧·習·馬·者·養·梗·有·寢·感·琰

去聲:送·置·霽·禦·暮·泰·隊·震·翰·諫·霰·嘯·效·個·禡·蔗·漾·敬·宥·泌·勘·艷

入聲:屋·質·曷·轄·屑·藥·陌·緝·合·葉

聲調

編輯

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影響

編輯
 
朝鮮時期的《洪武正韻譯訓》(1455年)

1455年,朝鮮將《洪武正韻》進行翻譯註解,出版了《洪武正韻譯訓韓語홍무정운역훈》,高麗大學藏的金屬活字《洪武正韻譯訓》卷三至十六是韓國國寶417號。

註釋

編輯
  1. ^ 八十韻本未曾重刊,湮沒數百年。下文中的《洪武正韻》,如未註明,俱指七十六韻本。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洪武正韻』凡例「舊韻元収九千五百九十字。毛晃増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劉淵増四百三十六字。今一依毛晃所載。有闕略者、以它韻參補之。」
  2. ^ 2.0 2.1 2.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NJF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參閲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