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如
中国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王靜如(1903年10月6日—1990年10月2日),原名振宇、號淨之,筆名斐烈,生於清帝國直隸省(今中國河北省深澤縣),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主要從事西夏史、西夏文的研究。
生平
編輯王靜如是王葆真之子。他於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師從語言學家趙元任。1929年畢業後,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33年赴歐洲留學,在法國、英國、德國等地從事語言學與歷史學研究。1936年回國後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法大學教授,併兼任過輔仁大學、燕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靜如出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53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室主任。1958年起又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室主任。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文革結束後,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併兼任國家文物局歷史文物諮議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職。此外,王靜如還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逝世,終年86歲。[1][2]
研究
編輯王靜如以其在西夏學領域的研究而知名,1932年至1933年編著的《西夏研究》三輯是其代表作品。語言學家趙元任、歷史學家陳寅恪為此書作序,稱讚王靜如是「使西夏研究直上科學道路的首創者」。他也因此獲得1936年儒蓮獎。[1]
除西夏學研究之外,他還從事漢語音韻學,中國歷代少數民族(契丹、女真、突厥、吐蕃、回鶻、達斡爾、苗、土家等)語言、文字、歷史等領域的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