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簫月
琴簫月,是海政歌劇團創作並排演的六場歌劇。
簡介
編輯1980年,六場歌劇《琴簫月》在北京上演。該劇由李棟、王雲高的小說《彩雲歸》改編。1979年,廣西作家李棟、王雲高合寫的《彩雲歸》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該劇自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1948年國民黨少將軍醫主任黃維芝的公館開始,講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黃維芝、鍾離漢、曾耿隨國民黨撤到台灣三十年的生活。劇中的主題歌《彩雲歸》使觀眾印象深刻。[1][2][3]
場序
編輯- 第一場:一九四八年中秋 中原某城
- 第二場:一九七八年中秋 台灣承天市
- 第三場:七天後的傍晚 台灣承天濱海樓
- 第四場:數日後的傍晚 濱海公園一角
- 第五場:半月後清晨 普救寺廟內
- 第六場:當天下午 曾耿辦公室
- 第七場:當天午夜 郊外海濱[4]
演職員
編輯《琴簫月》節目單上列出的演職員如下:[4]
《琴簫月》節目單演職員表
- 原作:根據李棟、王雲高的小說《彩雲歸》改編
- 編劇:劉雲龍、晨楓、王道誠、孫寶忠、王支嶺
- 導演:劉瑞林、劉雲龍
- 作曲:王錫仁、趙恕心、馬海星
- 指揮:李祥沛、朱連東
- 舞美設計:胡增祥、孫均、孫建章
- 武打設計:郭慶福、張兮
- 伴奏:海政歌劇團樂隊
演員表
- 黃維芝:程獻、馬崇友
- 春蘭:李默、徐麗華
- 秋菊:李默、徐麗華
- 鍾離漢:柯旭升、王國祥
- 曾耿:崔長春、陳蘇
- 任九車[5]:商正、季恩山
- 朱福:馬崇友
- 朱義:馬崇友
- 鍾離秀娟:金萍、徐藝
- 圓覺:吳波源
- 上尉:蔡金璐
- 張副官:呂增明
- 阿齊:孟憲鵬
- 小僧:牛超凡
職員表
- 舞台監督:商海深
- 後台主任:張振林
- 劇務:何茂田
- 場記:張兮
- 燈光:畢祖德、趙學明、徐建明、蘆堅
- 繪製景:高玉崢、胡增祥、劉劍波、殷成、王樹森、傅紹博
- 音響效果:胡中明、王偉
- 服裝:高玉嶺、陳愛萍
- 化妝:沈躍生、金萍
- 道具:吳一奎、王維西
- 合唱排練:何茂田
- 領唱:婁榮琴
- 鋼琴排練:花正丹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播送的《琴簫月》錄音剪輯中列出的演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