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濮
百濮,又稱為濮、濮人,古代族群,居於中國西南部雲南貴州等地。毗鄰藏、漢和其他東南亞族群。濮人分佈地域廣闊,長期處於分散的部落狀態,故有百濮的稱號。可能使用侗台語系或南亞語系。
歷史
編輯據史載,百濮曾經與商朝有來往[1],曾經參與周滅商的戰爭[2],楚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叔堪也逃往西南方濮地避難[3]。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國與百濮曾經發生戰爭[4]。楚平王六年(前523年,魯昭公十九年)楚平王發動水軍以進攻濮地[5]。
漢代漢文史籍中並未見濮,但對包括濮在內的西南夷族系則有「皆氐類也」的明確記錄。包括濮人在內的漢代西南夷和今天的彝、哈尼大都是辮髮左衽的氐類牧人。雲南地區和康巴一帶的人口交流頻繁,其中也多是氐羌。現在佤族、布朗族也是濮人後人[6]。
分佈
編輯百濮居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橫斷山脈周圍,楚國西南邊疆地區[7],主要位於建寧郡境內[8],加上青蛉縣[9]、堂螂縣[10]及寧州一帶[11]。
臨邛縣有布濮水(河名,在今四川邛崍縣西南);「濮出好棗」。布濮水流經處住有濮人。「滇濮」是指居於滇池ㄧ帶的濮人,滇人可能為百濮的一支。
中華人民共和國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李輝博士,在論文《走向遠東的兩個現代人種》推論:「百濮與百越不同,百濮是南亞語系民族,百越是侗台語系民族」[12]。香港大學語言學者金鐘,經由語言學考證,認為北上的百越族建立了夏朝與扶餘,沿着中國西南遷徙的另一百越族分支,形成百濮[13]。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逸周書·王會》記載:「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後人解為商朝時,濮人曾入貢,「商、產里、百濮以象齒、文犀、翠羽為獻」。
- ^ 《尚書·牧誓》記載:「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 ^ 《史記·楚世家》記載:「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
- ^ 《史記·楚世家》記載:「三十五年,楚...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 ^ 《春秋左傳·昭公十九年》:「楚子為舟師以伐濮。」
- ^ 《史記·卷116》:「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厓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厓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 ^ 孔安國《古文尚書傳》說濮在江漢之南。張守節《史記正義》說濮在楚西南。
- ^ 杜預《春秋釋例》記載:「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 ^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汶井江,徑臨邛。與蒙溪水、白木江會,至武陽天社山下合江。」注「《志》雲『白木江』(布濮水)會天社山下,《注》則謂布仆水入文井江後『又東逕江原縣』。甚至謂『其一水南逕越嶲邛都縣西,東南至雲南之青蛉縣入濮。』地文舛謬以極。」
- ^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會無縣。路通寧州,渡瀘得住狼縣,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廖本註:「『住『,當作『堂『。』狼『,當作『螂『。《南中志》作『螂』。今按:此十字,當倒在末,以故濮人邑句上承縣。」
- ^ 《華陽國志》記載:「寧州,晉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 、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嶲唐,侯王國以十數,編髮左衽隨畜遷徙。」
- ^ 《走向遠東的兩個現代人種》,李輝
- ^ 金鐘《濮與中華民族》,廣州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462-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