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調
離調(俄文: отклонения,德文: Ausweichung)是音樂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在英語圈樂理體系中經常被稱作主化(英文: tonicisation)。
簡單來說,短時間的離開一個調到另一個調叫做離調。
離調及其相關術語的概念
編輯一般地,若有一組和聲進行起始於一個調,中間插入一組不屬於原調、屬於另外一個調的和弦或短暫的和聲進行,然後又迅速地回到原調,則我們稱中間借用另一個調和聲的過程為離調,這些借用的和弦所屬的調稱為副調,副調中的的主和弦稱為副調主和弦、副主和弦、臨時主和弦或主化和弦,從副調中借用的和弦稱作離調和弦,這個離調過程又可以稱作離調和弦對副主和弦的主化(tonicisation)。
離調之後一般會回到原調,有時會作新的離調。
副主和弦
編輯副主和弦的和弦結構
編輯副主和弦只能要麼是大三和弦,要麼是小三和弦。因為在大小調體系功能和聲中,任何調主和弦都只可能是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
副主和弦在原調中的和聲意義
編輯在離調中,副主和弦必須是原調中的調內和弦,這既包括自然和弦(即主和弦、二級和弦、三級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六級和弦、下主和弦),也包括調內非自然和弦(例如重屬和弦、那不勒斯和弦、重下屬和弦等),還包括同主音交替大小調和弦。
副主和弦的在離調中的位置
編輯- 在離調中,最為常見的情況是,副主和弦出現在整個離調過程的最末尾,然後就回到主調了,這時,我們認為副主和弦前邊的離調和弦的插入 加強了向這個副主和弦的傾倒性。
- 有時,離調的末尾沒有出現副主和弦,離調和弦之後立刻接回到一個不是副主和弦的原調和弦,那麼此時,這個副主和弦本應該出現的位置被另一個原調和弦代替了,我們把離調和弦連接到非副主和弦的原調和弦的過程稱作意外進行。
- 另外還有一些時候,雖然離調的末尾沒有出現副主和弦,但是離調之前是副主和弦,就是說,從原調經過副主和弦接入副調。對於這種情況,理論界有兩種觀點,斯波索賓認為這種情況也可以歸類到意外進行中;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此時的離調是離調和弦對副主和弦的一種後修飾,因此稱之為反向離調。第一種觀點的依據主要是和聲進行是一個單方向的進行,不是所有正向符合和聲進行規律的和聲進行的逆行依舊符合和聲進行規律,例如下屬向屬的進行反過來則成為屬於意外進行的反功能進行,而離調是有傾導性質的和聲進行,因此需要解決,而解決的過程是從不穩定進行到穩定的過程,因此不能反過來。
離調和弦
編輯副屬和弦
編輯狹義的副屬和弦是指在離調過程中,副調中的屬和弦。
廣義的副屬和弦是指在離調過程中,副調中的屬功能組的任何和弦,最常見的包括副調的屬三和弦(D)、屬七和弦(D7)、導七和弦(DⅦ7)及其轉位。
副下屬和弦
編輯狹義的副下屬和弦是指在離調過程中,副調中的下屬和弦。
廣義的副下屬和弦是指在離調過程中,副調中的下屬功能組的任何和弦,最常見的包括副調的大下屬三和弦(S)、小下屬三和弦(s)、二級和弦(SII)、二級小七和弦(SⅡ7)、二級半減七和弦(sⅡ7)及其轉位。
離調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用來鞏固新調調性的結束終止,所以仍然保留着自己在主調內的調式功能。
轉調一般需要經過中介和弦(即同時屬於新調和舊調的調內和弦)作為轉調的橋樑,而離調則不需要。
從時長來說,離調相對而言要比轉調要短。
但在分析實際音樂作品中,仍然有些情況是很難區分轉調與離調的,有時既可以用轉調分析也可以用離調分析,此時應觀察曲式的調性佈局規律,根據前後文判斷哪種分析方式更加合理。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會有一些存在多種合理分析方式的音樂段落,那麼不同音樂分析者可能會根據不同的視角提供不同的解讀。
離調的標記方法
編輯對於離調的和聲分析,不同和聲分析法中有不同的標記方式。
斯波索賓和聲分析法中的離調標記
編輯在斯波索賓標記法中,如果出現單一離調和弦,且其之後是主和弦的情況,則在離調和弦處標註該離調和弦在副調中的和弦標記,在副主和弦處標記該和弦在原調中的和弦標記,然後在兩個和弦符號之間插入一個箭頭(→)。
如果有一組離調和弦的話,則在這一組離調和弦的下方用一個開口朝上的方括號(└━━━━┘)括起來,讓方括號的末尾處(即右上角)連接一個箭頭(→),指向接下來的副主和弦。被集體括起來的部分被稱作集體離調。
如果離調的最後沒有副主和弦,而是出現了意外進行,那麼依然按照如上的方法,只不過把副主和弦的和聲符號寫在小括號里。
先將離調和弦在副調中的和聲分析符號寫出,再將統一離調中所有的離調和弦集體地用小括號括起來,如果之後是副主和弦則直接書寫該和弦在原調中的符號,如果離調和弦後不是副主和弦的話,則在離調和弦的小括號之後寫出副主和弦在原調中的和弦符號並用中括號括起來。
羅馬數字分析-斜槓離調標記法
編輯把每個離調和弦在副調中的和聲標記寫出,再在每個單獨的符號之後逐一地畫上「/」並寫上副主和弦在原調中的符號。
羅馬數字分析-下方曲箭頭離調標記法
編輯離調和弦在副調中的和聲標記寫出,再逐一地從各個離調和弦符號的下方用弧線箭頭指向副主和弦符號的下方。
整體離調過程(包括副主和弦)都用副調中的和聲符號標記,再在這些和聲符號的下方用一個開口朝上的方括號將它們集體括起來,然後再在這個方括號下居中的位置寫上這個副調中的副主和弦在原調中的和聲標記。
重屬功能與重下屬功能
編輯重屬和弦(DD)從字面上解釋為屬和弦的屬和弦;重下屬和弦(ss)從字面上解釋為下屬和弦的下屬和弦。
在音級理論中,重屬和弦被理解為向屬和弦離調的副屬和弦;重下屬和弦被理解為向下屬和弦離調的副下屬和弦。
但在功能理論中,重屬和弦和重下屬和弦不屬於離調和弦,他們屬於調內非自然和弦。重屬功能以及重下屬功能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和聲功能存在,而不應理解為向屬或下屬的離調。這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和聲功能組都可以直接服務於原調主和弦。重屬功能和聲既可以進行到屬功能也同樣可以進行到下屬功能,甚至是直接進行到主功能,因此它的存在並不是依賴於屬和弦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重屬功能組的和弦理解為從同主音利底亞調式通過調式交替得到的和聲,而重下屬功能組的和弦則是從同主音弗里幾亞調式(或混合利底亞調式)通過調式交替得到的和聲。
參考文獻
編輯- 《和聲學教程》,作者:伊·杜波夫斯基 、 斯·葉甫謝娜夫 、 伊·斯波索賓 、 符·索科洛夫; 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譯者: 陳敏
- 《Учебник Гармонии》,作者:И.Дубовский, С.Евцеев, И.Способин, В.Соколов (В первой части);出版社:Москва 「Музыка」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