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瑟爾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6月19日) |
約翰·羅傑斯·瑟爾(英語:John Rogers Searle,1932年7月31日—),出生於美國丹佛。是一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執教的哲學教授。他對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理智等問題的探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討論了社會製造的現實和物理現實的特徵以及實踐推理。
約翰·羅傑斯·瑟爾 | |
---|---|
出生 | 1932年7月31日 |
時代 | 當代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分析哲學 |
主要領域 | 語言哲學,心智哲學,意向性,社會實在 |
著名思想 | 言語行為,中文屋 |
受影響於 | |
簽名 | |
顯性施為
編輯瑟爾早期的工作主要基於他的導師的工作。尤其他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顯性施為上。顯性施為是在用詞以外所表達的意思。比如
- 阿珊抽煙。
- 阿珊抽煙?
- 阿珊,抽煙!
三句話里用的詞完全一樣,但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第一句是一個斷言,第二句是一個問句,第三句是一個命令。
瑟爾闡明了一句話里的顯性施為遵守怎樣的規則或條件。這些規則可以闡明不同顯性施為的條件和目的。瑟爾一共使用了四種規則。
一般來說每個顯性施為都有其特殊的「前提內容」。比如一個問題包含着未來的一些將發生的內容。一個斷言可以有任何前提內容。有些顯性施為(比如打招呼)沒有任何前提內容。
只有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個顯性施為才能成功。比如要成功地提一個問題,聽者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和問者認為聽者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要成功地完成一個打招呼聽者和言者必須剛剛相遇或者剛剛被互相介紹。瑟爾稱此為「準備條件」。
打招呼不一定是非常認真的,但要真正地謝某人,言者必須有真心。而要真正地問一個問題,問者必須真的想要知道回答。瑟爾稱此為「認真條件」。
最後,每個顯性施為可以用它的目的來描寫它。一個斷言是敘述一個事實。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得到信息。感謝是一種禮貌的表示。這個語言的「目的性」是瑟爾後來工作的主要內容。
言語行為模型
編輯希爾勒重分約翰·奧斯丁的各種言行分類:斷言(assertives)、引言(directives)、諾言(commisives)、感言(expressives)、宣言(declarations)。
強人工智能
編輯瑟爾對他所稱的「強人工智能」的批評來自他對意識和身體的思考。他認為感知出現於一個生物整個物理特性。他在中文房間中對人工智能的批評在於他認為意識是有目的性的,而電腦沒有目的性,因此電腦沒有意識。
意向性
編輯瑟爾隨後將他對顯性施為的描寫規則一般化了,將它作為意向性的一個特殊情況。同時他發現了一個目的現象的特性並稱之為「適合方向」。比如某人看到一朵花,他的意識狀態就適合了外部世界的狀態。這個過程的適合方向是從意識向世界。但假如他伸手去采這朵花的話,那麼他就要使的外部世界的狀態適合他的意識狀態。因此這時的適合方向是從世界向意識。他還提出了一個稱為「背景」的技術概念。這個概念引起了一些哲學探討。簡而言之背景是一個目的性的行動的周圍環境,其中包括行動者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別人對他的目的的了解和認識。
社會意向性
編輯瑟爾從理論上紮實地證明了一個社會環境中的目的性。在哲學技術中目的性是「關於」的一個用詞。目的性說明某人對某物添加了一定的意義,比如他相信它、佔有它、對它有欲望等等。它包括並超越通常所說的「目的」。瑟爾使用「集體目的性和行動」來解釋一種特殊的目的性:集體的目的。在他開始的工作中他提供了對語言和目的性的規則性描寫。現在他將這個方式用在集體目的性上。
瑟爾提出五個論點:
- 1. 集體目的性的活動是存在的,它與不是個人目的性活動的總和不是一回事。
- 2. 集體目的不能被簡化為個人目的。
- 3. 上述兩個論點有兩個限制:
- a. 一個社會只是由其個人組成的,一個社會沒有獨立的團體意識或團體知覺。
- b. 個人或團體的目的性與個人信仰的真實性無關。
為了滿足這些論點,瑟爾發明了一種描寫集體目的性的方式來將集體目的性與個人目的性聯繫起來,而同時又將兩者區分開來。其結果是個人目的性可以構成集體目的性。要構成一個集體目的性一個人必須知道別人可以參加他的目的性,因此:
- 4. 集體目的性的前提是對他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背景了解:他人能夠參加集體運動。
將這些論點集中在一起我們獲得:
- 5. 目的性理論加上上述的背景可以解釋集體目的性。
構造社會現實
編輯瑟爾最近將他對目的性的分析運用到社會構造上。他的興趣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定方面是怎樣成為利用這些方面人共同的目的性的。比如一張五元錢的紙幣只是憑集體目的性才成為一張五元錢的紙幣的(缺乏這個集體目的性,比如在另一個社會——國家——中,這張紙幣僅是一張印有花紋的紙而已)。只有因為社會中所有的人都認為它值五元錢它才能夠完成它的貿易作用。這與政府是否支持它的價值無關(假如大家都不信任它的價值,那麼即使政府強制,它依然不會獲得它的價值,這是為什麼會出現黑市價的原因)。這樣的社會構造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我們使用的語言、我們對我們私有財產的擁有以及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都根本地建立在這樣的目的性上。
瑟爾對社會構造的研究成果與其他不認同有這樣的與意識無關的事實的論點非常不同。瑟爾認為我們所稱的真理是一種社會構造。從這一點上瑟爾提供了現代哲學中稍有的一些關於真理的辯論。
醜聞
編輯2017年希爾勒被指控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性侵及性騷擾學生及員工,且遷就希爾勒在哲學界的聲望,學校亦長期掩蓋實情。據訴訟文件所載,曾有希爾勒的研究助理因為拒絕希爾勒的性邀約而遭到解僱。[1]
參考文獻
編輯- ^ Malaika Fraley. Berkeley: Renowned philosopher John Searle accused of sexual assault and harassment at UC Berkeley. East Bay Times. 2017-03-23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