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曲棍球

維吾爾族曲棍球是流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維吾爾族群眾中的體育運動。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等地稱其為帕普孜(亦會被翻譯為帕普子帕卜孜),在和田地區于田縣策勒縣民豐縣洛浦縣等地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則稱其為麥熱球(亦會被翻譯為瑪熱球抹熱球)或曲馬克[書 1][刊 1][網 1]

維吾爾族曲棍球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
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序號1445
編號項目Ⅵ-84
登錄2021年6月10日

運動形式

編輯

維吾爾族曲棍球的場地要求不高,一般選擇在一塊平地上舉行,大多選擇在村中開闊地帶進行比賽。參與人數的多寡決定着場地的大小,在兩邊底線擺放兩個物品作為大門。在正式比賽中,球場一般選擇長30米,寬20米的場地或長60米,寬40米的球場。球門則為1米高,1.3米寬。曲棍球比賽由兩隊參與,雙方球員各持下部彎曲的木棍用以爭搶球,目的是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參賽人數也不受限制,雙方對等即可,一般為一隊6到10人,每隊設有前鋒、中鋒、後衛和守門員等位置。一場比賽會有規定時間,在正式比賽中,會分成上下半場,每半場20分鐘,中間休息5到10分鐘。在夜間比賽則是由點燃的球熄滅之時作為比賽結束的信號。比賽開始前在場地中心畫一個直徑0.2米的圓,曲棍球放在圓心,隨着裁判員的信號,雙方球員爭奪球,比賽正式開始[書 2][書 1]。最終在規定時間或曲棍球熄滅之時進球多的隊伍獲勝。比賽規定禁止左側搶球和擊球,禁止手腳觸球,禁止用球棍打人或絆人,守門員不得用手按球或用腳踩球[書 1][刊 1][書 2]。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冰上曲棍球,冰上曲棍球並不穿冰刀鞋,除了場地比陸地比賽大外,與陸地比賽幾乎無異[書 2]

維吾爾族曲棍球球員所持球棍是由下部彎曲,枝幹圓直的紅柳或其他木枝削磨而成。球棍長約1米,直徑約5厘米[刊 1][網 1]。在喀什地區會選擇杏樹木或檉木作為比賽用球,這種帕普孜球的名稱為「夏克夏克」,另外也會用皮革或粗線製作帕普孜球[書 2][書 1]。在和田所用的球則在白天和晚上有所不同,白天的比賽一般選擇被紅、綠、黑、白等顏色毛線纏繞的實心碎布作為比賽用球,球直徑7到8厘米。在和田地區這就是「麥熱球」[刊 1][網 1]。到了夜裏,在無燈光的場地之中選擇點燃樺樹已經硬化的樹瘤作為比賽用球,球的殼硬,球的內部為空心,在球上穿若干個孔,點燃後煙火不易熄滅。這也就是「麥熱甫球」[書 1][刊 1][新 1][網 2]

各地發展

編輯

維吾爾族曲棍球與唐代步打球、宋代的步擊捶丸)以及現代曲棍球類似[刊 1][刊 2]。維吾爾族曲棍球運動在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巴楚縣等地,和田地區于田縣策勒縣民豐縣洛浦縣等地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等地有悠久的歷史,11世紀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撰寫的《突厥語大詞典》之中就已經提及曲棍球[刊 3]。在努魯孜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時或是農閒季節時會舉辦曲棍球比賽。維吾爾族有「不起眼的曲棍球能打破鼻樑」的說法,用於比喻小人物亦能大有作為[書 1]。維吾爾族人普遍認為維吾爾族曲棍球最初有兩種形式,分別為馬上曲棍球和陸上曲棍球。但因維吾爾族人多以務農為生,養馬的價值不高。馬上曲棍球的形式在維吾爾族人的生活中逐漸消失,僅剩下現存的陸上曲棍球形式[書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喀什地區開始推廣帕普孜球,並且為其制定了統一的規則。1983年,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中有了帕普孜項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民運動會、第一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及1986年在烏魯木齊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都能看到麥蓋提縣帕普孜選手的身影[書 2]。1999年起,新疆大學等新疆高等院校將帕普孜帶入了課堂[書 2][書 1]。2020年,娛樂節目《極限挑戰寶藏行》在巴楚縣錄製時,有帕普孜球的環節[網 3]

在和田地區,隨着其他娛樂項目的增多,麥熱球的玩家數曾一度減少,甚至幾乎成了于田縣希吾里鄉老人記憶中的傳統運動。為了讓這項運動流傳下去,2006年,麥熱球項目被納入于田縣農民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網 4]。2018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中,麥熱球項目作為表演項目在運動會中出現[網 5]。2019年,麥熱球項目作為表演項目第一次出現在了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之中[網 4]。在這一年,于田縣的15個鄉鎮中,有超過20支的麥熱球隊[網 4]。2010年10月,麥熱球被列為第三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刊 4]。2021年6月,麥熱球被于田縣以「維吾爾族曲棍球」的名義推薦,並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網 6]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陳小蓉; 路鳳萍.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卷. 蘭州: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18: 149–162. ISBN 978-7-5423-4380-2. 
  2. ^ 2.0 2.1 2.2 2.3 2.4 2.5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全》編委會 (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上卷. 瀋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7: 147–149. ISBN 978-7-5497-1252-6.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1.5 亞森江·阿布都外力; 錢建東.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抹热球”(曲马克)研究.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3 (02): 89–91, 96. doi:10.14100/j.cnki.1008-9659.2014.02.018. 
  2. ^ Wertmann, Patrick; Chen, Xinyong; Li, Xiao; Xu, Dongliang; Tarasov, Pavel E.; Wagner, Mayke. New evidence for ball games in Eurasia from ca. 3000-year-old Yanghai tombs in the Turfan depression of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20-12-XX, 34: 102576 [2021-05-08]. doi:10.1016/j.jasrep.2020.1025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3. ^ 沙阿代提·庫爾班. 伊朗语言历史的变化. 北方文學(中旬刊). 2013, (05): 174. 
  4. ^ 王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18, 34 (06): 2, 76–79. doi:10.16419/j.cnki.42-1684/g8.20181213.019. 
報紙
  1. ^ 江文耀. 民间游戏乐在南疆. 光明日報 (09版). 2016-03-01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網站
  1. ^ 1.0 1.1 1.2 艾力江·司馬義. 新疆维吾尔民间曲棍球“活跃”塔里木盆地. 中國廣播網新疆分網. 2008-11-25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2. ^ 朱月明. 帕普孜:维吾尔族的曲棍球. 新民網. 2020-06-12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 ^ 跟着极限挑战#打卡新疆 秦昊骑小毛驴驰骋赛马场. 騰訊新聞. 2020-08-09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4. ^ 4.0 4.1 4.2 謝龍. 麦热球首现全国民族运动会. 新華網. 2019-09-14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5. ^ 孫哲; 馬鍇. 新疆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 新華網體育.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6. ^ 国务院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新華網. 2021-06-10 [2021-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