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繪畫
維多利亞時代繪畫(英語:Victorian painting)是指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統治期間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維多利亞時代早期以快速的工業發展以及社會和政治的變革為特徵,這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她統治初期的繪畫主要由皇家藝術學院和其首任主席約書亞·雷諾茲的理論所主導。雷諾茲及其學院深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的影響,認為藝術家的職責是使作品中的主題顯得儘可能高貴和理想化。這種方法在前工業時代取得了成功,當時藝術委託的主要對象是貴族的肖像以及軍事和歷史場景。到維多利亞登基時,這種方法已經被認為是陳舊過時的。隨着富有的中產階級的崛起,藝術市場發生了變化,成長於工業時代的一代人相信準確性和細節的重要性,並認為藝術的角色是反映現實,而不是理想化它。
1840年代末—1850年代初,一群年輕的藝術學生成立了前拉斐爾派兄弟會,以反對皇家藝術學院的教學。他們的作品基於儘可能準確地從自然中作畫,並在繪製虛構場景時,儘可能地呈現出場景的真實面貌,而不是歪曲畫面,使其看起來高貴。他們還認為,藝術家的職責是傳達道德教訓,因此選擇的主題通常是當時觀眾可以理解為道德故事的題材。他們特別迷戀於那些看似推翻了聖經年代學的最新科學進展,因為這些進展與科學家對細節的關注以及挑戰現有信仰的態度相呼應。雖然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存在時間相對較短,但他們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導致許多有影響力的法國印象主義藝術家移居倫敦,帶來了新的繪畫風格。與此同時,嚴重的經濟蕭條和日益普及的機械化使得英國城市成為越來越不宜居住的地方,藝術家們逐漸反對對現實的反映。一個被稱為唯美主義運動的新一代畫家和作家認為,由受教育水平低的中產階級主導的藝術市場以及拉斐爾前派對醜陋現實的反映,正在導致繪畫質量的下降。唯美主義運動專注於創作描繪美和高尚行為的作品,以此作為對現實不愉快的一種逃避。隨着英國生活質量的持續惡化,許多藝術家轉向描繪前工業時代的場景,而許多唯美主義運動中的藝術家,無論其宗教信仰如何,都會創作宗教藝術,因為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理由來繪製理想化的場景和肖像,忽略現實中的醜陋和不確定性。
維多利亞時代於1901年結束,當時許多最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藝術家已經去世。20世紀初,維多利亞時代的態度和藝術變得極為不受歡迎。主導英國藝術的現代主義運動源自歐洲傳統,與19世紀的英國作品幾乎沒有聯繫。由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畫家通常對這些歐洲傳統抱有極大的敵意,他們在20世紀上半葉被現代主義畫家和評論家嘲笑或忽視。在1960年代,一些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在1960年代反文化的某些群體中重新流行起來,他們將這些作品視為1960年代潮流的先驅。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系列展覽進一步恢復了這些作品的聲譽,而1984年在泰特美術館舉辦的拉斐爾前派作品展成為該館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商業展覽之一。儘管拉斐爾前派藝術重新受到歡迎,但非拉斐爾前派的維多利亞時代繪畫仍然普遍不受歡迎,而美國缺乏任何重要的收藏,也限制了它的廣泛認知[1][2]。
參考文獻
編輯- ^ Bell, Clive. Landmarks in Nineteenth Century Painting.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27. OCLC 852123682.
- ^ Bills, Mark (編). Art in the Age of Queen Victoria: A Wealth of Depictions. Bournemouth: Russell–Cotes Art Gallery and Museum. 2001. ISBN 090517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