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納環形山

月球陨石坑

維納環形山(Wiener)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美國傑出的數學家哲學家控制論人工智能理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1894年-1964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維納環形山
緯度40.9°N
經度146.51°E
直徑113.4公里
深度2.91公里
余經日出時215°
命名來源諾伯特·維納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描述

編輯

該隕坑西北偏西毗鄰布里奇曼環形山、北面靠近波西環形山、巨大的坎貝爾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北、東側則是萊伊環形山馮·諾伊曼環形山,而尼古拉耶夫隕石坑庫爾恰托夫環形山分別坐落在它的東南和西南面[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40°54′N 146°31′E / 40.9°N 146.51°E / 40.9; 146.51,直徑113.4公里[3],深度約2.91公里[1]

維納環形山西北側坑壁保存完好,沿內側壁顯示有一些坍塌和階地狀結構痕跡。隕坑北側邊緣向外突出,並與波西環形山相接壤;南側邊緣則較不規則,內壁寬闊崎嶇,外壁邊沿不清晰。沿東南偏南壁橫跨已嚴重磨損的衛星坑"維納 K",西南側壁上坐落了另一座較小的衛星坑"維納 Q"、而相對年輕,外觀呈多邊形狀的"維納 F"則附靠在它的東側坑壁上。維納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590米[1],內部容積約有15100公里3[1]

除南部以外,維納環形山坑底大部分都相對平坦,表面散佈有眾多的小隕坑,中心點附近呈馬蹄鐵狀分佈了一群小山脊,這些山脊是由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斜長岩(GNTA1)所構成,在它們的的東北側坐落了一座碗狀的小隕坑,靠西南內壁還坐落了數座細小的撞擊坑。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維納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LAC-31 區域圖
維納 緯度 經度 直徑
F 41.2° N 150.0° E 47 公里
H 39.8° N 149.9° E 17 公里
K 39.3° N 147.8° E 101 公里
Q 39.5° N 145.0° E 30 公里
  • 衛星坑"維納 F"最有趣的是顯示了坑底北部一座無名坑內填滿了撞擊時所熔化的岩石;
  • 衛星坑"維納 F"約形成於哥白尼紀[1]
  • 衛星坑"維納 K"約形成於前酒海紀[1]
  • 衛星坑"維納 Q"約形成於早雨海世[1]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Wiener on the map LAC-31. (PDF).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24).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另請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