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側(broadside)[a]艦船的一側(船舷[b]),或者更具體地說是艦船一側火炮炮台舷側炮[c]全部舷炮[d]),或者是艦船在海戰中的協同火力(以舷炮轟擊[e]),或者是測量艦船可以同時向單個目標發炮的最大火力(此時稱為舷側齊放[f]:因為這種集中射擊通常是通過同一舷側發炮來獲得的)。

一艘法國74炮風帆戰列艦的舷側炮

歷史

編輯
 
英國軍艦「瑪麗玫瑰」號,最早的帶有舷側武裝的軍艦之一;插圖來自安東尼·羅爾,約1546年

自古以來,海上戰爭一直與陸地上的戰爭相似:使用近身武器、弓箭,但是在浮動的木質平台上而不是戰場上進行。儘管引入火器是一個重大的變革,但它只是逐漸改變了船艦間的戰鬥動態。最早的船艦上的火炮是安裝在開放甲板和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g]上的小型鍛鐵火炮,通常只需要一兩個人來操作。它們旨在在雙方登上對方船艦進行近身肉搏戰前,傷害、殺死或者僅僅震懾、驚嚇敵人[6]。隨着火炮的製造變得更加耐用,能夠承受更強的火藥裝藥,它們增加了對船舶而不僅僅是船員造成重大破壞的潛力。由於這些火炮比早期的反人員武器要重得多,它們必須放置在船艦更低的位置,並從舷側開炮孔英語Gun port[h]開火,以避免船舶變得不穩定。在北歐,使用搭接船板英語Clinker (boat building)[i]建造船舶的技術使得在船體上開口變得困難;搭接船(或者叫搭接式建造)的船舶結構強度主要在外殼上。解決方案是逐漸採用內部骨架結構來承受船舶重量的外板平接英語Carvel (boat building)[j]式船舶[10]。15世紀從單桅方帆英語Square rig柯克船發展到混合方帆和三角帆英語Lateen[k]的三桅克拉克船,使船舶更加靈活,更容易操縱[12]

早在1501年,在船體上切割出炮口就已經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據傳這一創新的發明者是布雷斯特一位名叫狄斯恰斯(Descharges)[l]的造船工程師,但這很可能是對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的商船船尾裝貨口逐步改造而來[14][13]。最初,炮眼被用來安裝重型的所謂的船尾追擊炮,但不久炮眼就被轉移到了船身的兩側。這一變化使得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對船身一側所有炮進行協調齊射,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15]。從16世紀到蒸汽船問世的最初幾十年,船體的每一側都有一排排的火炮。在艦船的一側開炮被稱為「舷側齊發」[m]

16世紀的戰術運用思想下,火炮普遍被認為是在固定位置,並且主要是單獨發炮而不是多門協同齊射。直到17世紀90年代,英語中的「broadside」這個詞才被用於指從船側發出的炮火,而不是船側本身[16]。18世紀軍艦的大炮只能在短距離內精確射擊。其穿透力平庸,這意味着木製艦船的厚外殼只能在短距離內被穿透。在戰鬥中,這些木製艦船會越來越靠近彼此,直到艦載火炮能發揮作用。戰鬥中的任何一艘艦隻都試圖首先發射舷側炮彈的,以快速使另一方艦隻陷入癱瘓,這往往使一方在戰鬥中佔據決定性的先機[17]

 
美國海軍戰列艦「衣阿華」號正在進行舷側齊發(1984年)。請注意,諸如艦橋之類的中部建築結構會妨礙所有火炮直接集中在艦體的前部或後部。

火力容量的測量

編輯
 
「衣阿華」號戰列艦展示的戰列艦的火力(1984年)。 炮口爆炸產生的力足以使海面扭曲。

當「broadside」這個術語被用作表述火力時,可以通過將艦隻主炮彈藥的彈藥重量乘以可以發射的彈藥數量來計算。如果其中一些炮塔不能向船的任何一側開火,則只計算可以向一側或另一側開火的最大炮彈數。例如,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在炮塔中裝備了9門16英寸(406毫米)主炮,這些主炮都可以單發或者齊射[18]。每發16英寸的炮彈重2,700英磅(1,200公斤),乘以9(所有三座炮塔的總炮管數)等於24,300英磅(11,022公斤)[19]。因此,一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舷側約為12短噸(11公噸),理論上可以在一次齊射中擊中目標。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近海工程詞典》[1]
  2. ^ 譯名參考自《最新高級英漢大詞典》[2]
  3.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3]
  4. ^ 譯名參考自《英漢大學詞典》[4]
  5. ^ 譯名參考自《英漢大學詞典》[4]
  6. ^ 譯名參考自《最新高級英漢大詞典》[2]
  7. ^ Fighting top或者Military top: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5]
  8. ^ 「gun port」譯名參考自《帆船史》[7]
  9. ^ 「Clinker」譯名參考自《帆船史》[8]
  10. ^ 「carvel」譯名參考自《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9]
  11. ^ 「Lateen」譯名參考自《帆船史》[11]
  12. ^ 譯名參考自《世界武器大全 戰艦》[13]
  13. ^ 譯名參考自《英漢大學詞典》[4]

引文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 U.S. Naval Institute. Naval History 19.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2005 (英語). 
  • Marsden, Peter. Sealed by Time: The Loss and Recovery of the Mary Rose. The Archaeology of the Mary Rose 1. Portsmouth: The Mary Rose Trust. 2003. ISBN 0-9544029-0-1 (英語). 
  • Platt, Richard. Man-of-war.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1993. ISBN 978-1-56458-321-5. 
  • Rodger, Nicholas A. M. The Safeguard of the Sea: A Naval History of Britain 660–1649.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7. ISBN 0-393-04579-X (英語). 
  • Rodger, N. A. M. The Command of the Ocean : a naval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 1649 - 1815. Penguin History. 2004. ISBN 0-14-102690-1 (英語).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Office of the Chief of Information. All Hands. 612-623. Bureau of Naval Personnel. 1968 (英語). 
  • A.古爾德, 理查德. 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 由張威; 王芳; 王東英翻譯.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01. ISBN 978-7-80713-854-9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楊馮生. 世界武器大全 战舰.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21-10. ISBN 978-7-111-68902-7 (中文(中國大陸)). 
  • 楊槱. 帆船史.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313-23574-9 (中文(中國大陸)). 
  • 楊幸何. 天朝师夷录 中国近代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引进 1840-1860.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4-06. ISBN 978-7-5065-6622-3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 
  • 孫亦麗. 最新高级英汉大词典 [A NEW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北京: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14-01. ISBN 978-7-5176-0006-0 (中文(中國大陸)). 
  • 王同億. 英汉大学词典.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6-11. CSBN 17051·1051 (中文(中國大陸)). 

擴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