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蒙特 (歌德)


埃格蒙特(德文:Egmont)是由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創作的一部戲劇,完成於1788年。其戲劇結構深受莎士比亞悲劇影響,與歌德早期的狂飙突进戲劇鐵手騎士哥茨(德文:Götz von Berlichingen,1773年)類似。[1] 然而,與早期作品相比,埃格蒙特描繪了一位相信周圍人善意卻最終走向毀滅的人物形象,似乎標誌着歌德從狂飙突进主題的轉向。[1] 此劇於1810年由貝多芬譜寫配樂

1788年《埃格蒙特》初版的封面

發表歷史

編輯

埃格蒙特的第一版由萊比錫喬治·約阿希姆·戈申於1788年出版。隨後在1788、1789、1790和1803年等年份,萊比錫相繼發佈了多個版本。從1822年起,該劇被翻譯成法文,並於1850年由安娜·斯旺尼克翻譯為英文,收錄於博恩標準圖書館中。

劇情簡介

編輯

埃格蒙特講述了拉莫拉爾·埃格蒙特伯爵(1522–1568)在八十年戰爭中與專制的阿爾瓦公爵對抗的故事。埃格蒙特是一位著名的荷蘭戰士,而阿爾瓦公爵則代表了入侵的西班牙統治者。儘管面臨逮捕的威脅,埃格蒙特拒絕逃亡,堅持追求自由的理想。他被囚禁並因人民的怯懦而孤立無援。儘管他的情人克拉拉拼盡全力營救,埃格蒙特仍被判處死刑。

面對失敗與絕望,克拉拉選擇自盡。最終,劇作在主人公為自由而戰的吶喊中結束。埃格蒙特作為烈士的犧牲被塑造為對壓迫的勝利。

埃格蒙特既是對正義與國家自由的政治宣言,也是命運悲劇的經典。在劇中,這位佛蘭芒貴族以宿命論的態度接受了自己直率與誠實的可怕後果。

引用名言

編輯

第三幕中克拉拉的歌曲《天堂般的歡喜,死亡般的悲傷》(德文:Himmelhoch jauchzend, zu(m) Tode betrübt)成為許多歐洲知識分子常引用的名言,體現了浪漫主義靈魂的特質:

Freudvoll und leidvoll, gedankenvoll sein;
Langen und bangen in schwebender Pein;
Himmelhoch jauchzend, zum Tode betrübt;
Glücklich allein ist die Seele, die liebt.

充滿歡樂與悲傷,思緒萬千;
渴望與恐懼交織於懸而未決的痛苦中;
歡呼至天,悲傷至死;
唯有熱愛之心,才可獲得幸福。


音樂

編輯

1809年,維也納城堡劇院邀請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埃格蒙特復排創作插曲音樂。作為歌德的崇拜者,貝多芬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邀請。這部劇迴響了貝多芬對政治自由的關注,這一主題此前已在他的歌劇菲德里奧(1814年定稿)和科里奧蘭序曲(1807年)中表達。

貝多芬創作了包括序曲在內的九首高質量的插曲,儘管這些音樂的連貫性稍顯不足,但以克拉拉之死為高潮。雖然這些插曲很少被單獨演奏,但埃格蒙特序曲已成為音樂會曲目中的經典作品。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慕尼黑慘案中,紀念以色列遇難運動員的儀式上也演奏了此曲。[2]

文化影響

編輯

康城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獲獎作品、匈牙利電影《序曲》由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作為配樂。影片通過小鳥孵化的影像隱喻埃格蒙特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儘管面臨重重阻礙。該短片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提名,並被譽為電影史上音樂與影像結合的最佳範例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anham, Martin. 剑桥戏剧指南  第2版. 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 431. ISBN 978-0-521-43437-9. LCCN 95001011. OCLC 31971388. 
  2. ^ Oestreich, James R. 从亚特兰大到慕尼黑,经由《埃格蒙特》. 紐約時報. 1996年8月4日 [2011-02-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