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交叉(optic chiasma)為視神經視束間的一長方形的神經纖維塊,是兩側視神經交叉處,大致位於下丘腦底部前方[3],來自雙眼視網膜鼻側半的視神經纖維在此交叉至對側。視交叉與視覺信號傳導、生物節律等功能密切相關[4]

視交叉
腦底面觀圖示 [1],圖上方為腦的前部。視路[2](視覺傳導通路)以紅色標出,含視交叉(聯合前方的視神經及後方的視束而呈「X」形)。
視神經、視交叉和視束
基本資訊
系統視覺系統
功能將視信號由視神經傳導至視束,並交叉雙眼鼻側半纖維
標識字符
拉丁文chiasma opticum
MeSHD009897
NeuroNames英語NeuroNames459
NeuroLex英語NeuroLex IDbirnlex_1416
TA98A14.1.08.403
TA25668
FMAFMA:62045
格雷氏p.883
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neuroanatomy
標識字符
MeSHD009897
NeuroNames英語NeuroNames459
NeuroLex英語NeuroLex IDbirnlex_1416
TA98A14.1.08.403
TA25668
FMAFMA:62045
格雷氏p.883
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neuroanatomy

位置

編輯

視交叉位於蝶骨視神經溝之後上方,第三腦室前壁和底部的交界處,構成第三腦室隱窩的向前延伸部。在腳間池前部,略呈傾斜,後緣比前緣高。在垂體上部,除其後緣之外均浸在腦脊液中。由於視神經顱內段長短不同以及匯成視交叉的角度大小不同,故其與垂體的位置關係因人而異。其橫徑約12mm,前後徑約8mm,厚約3~5mm。若以垂體為位置對比的基點,則統計資料表明,約79%位於垂體的後上方,即輕度後置位;12%偏於垂體的前部,即輕度前置;5%極度前置,位於視交叉溝之前;4%極度後置到鞍背。視交叉與鞍背並不直接接觸,兩者相距5~10mm,其間隔有腳間池。

相鄰關係

編輯

前方為大腦前動脈及其交通支。外側為頸內動脈。當頸內動脈穿出海綿竇頂部時,在視神經與視束的夾角之間與視交叉相接觸。其後為乳頭體和灰結節,由後者發出的漏斗部伸向前下並成為垂體柄穿入鞍隔。其上為第三腦室前端,視交叉的後半把三腦室向的前壁與底部分隔為前、後隱窩。前者為視隱窩,其壁系第三腦室前壁終板的向下延續。後者為漏斗隱窩。其下為垂體,外下方為海綿竇,其中的第三顱神經和視交叉靠得最近。

神經纖維

編輯

交叉纖維佔全部纖維的70~75%。在視交叉中,來自兩眼鼻側半的視網膜及黃斑纖維互相交錯,形成複雜的排列。在視束起始處,一側的不交叉纖維與對側的交叉纖維會合,組成視束

來自兩眼鼻側視網膜的交叉纖維在視交叉處並非簡單的對角線相交。下部纖維進入視交叉後即位於其腹面並走向對側,越過中線時和來自對側的纖維交叉,繼續前行後即呈弓狀,先凸入對側視神經末端並深入其前達3mm,然後彎向視交叉並沿其外側向後內進入對側視束的下方和繼續後行。上部纖維則混雜在同側的不交叉纖維之中後行並進入視束的始端,爾後再呈弓狀彎曲,沿視交叉的後部越過中線,進入對側視束的上部而繼續後行。

來自視網膜顳側的不交叉纖維進入視交叉後均沿其外側後行進入視束。顳上部纖維靠近內側上方,顳下部纖維則位於外下。其中均混有來自同側鼻上方尚未交叉和對側鼻下方已經越過中線的兩種纖維。

在視神經顱內段後部,黃斑纖維仍位居中央;在視交叉前部,交叉與不交叉纖維開始分離。前者交叉過中線向後上行走,在視交叉的最後端與來自對側黃斑部的不交叉纖維匯合,進入對側視束的中央,並隨視束後行。

血液供應

編輯

供血動脈分上下兩群:上群由大腦前動脈發出許多小動脈組成,這些小動脈供應視交叉的外側部、視神經和視束的背面;下群是一個吻合極度豐富的動脈系統,名為腦垂體上動脈群,它們分別來自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以及大腦後動脈。

損傷

編輯

視交叉損傷遠較視神經損傷少見,暴力可直接撕裂視交叉,也可致視交叉移位,使供血血管撕裂,間接引起視交叉軟化壞死。但多數為視神經損傷後,產生視交叉的繼發性水腫,或視交叉的供血血管損傷性痙攣、閉塞或出血,使之繼發性缺血所致。外傷如較嚴重,合併顱底骨折和下丘腦損傷則出現相應的症狀與體徵。

視交叉損傷偶表現為典型的雙顳側偏盲或雙鼻側偏盲,但多數為非對稱的雙顳側偏盲,或一眼全盲,另一眼顳側偏盲。數月後逐漸好轉,但也可因繼發性蛛網膜炎、腦膜炎或腦積水而惡化。

腫瘤

編輯
  • 原發於視交叉的腫瘤主要是膠質瘤,星形細胞瘤多見(小兒1-2級,成人3-4級);其次是腦膜瘤及纖維瘤,包括從視神經延伸而來者,均較少見。主要表現為雙顳側偏盲成不規則的視野缺損,以及由一側開始的雙眼視力減退和視神經萎縮。腫瘤也可延伸至視束、下丘腦等處,引起中腦導水管阻塞,產生顱內高壓,致雙側視乳頭水腫。侵入眶內時則有眼球突出和眼球運動受限。X線檢查可見蝶鞍擴大,床突破壞,有時雙側視神經孔或眶上裂擴大。
  • 壓迫視交叉的腫瘤常見的有垂體瘤、顱咽管瘤、鞍區腦膜瘤、第三腦室腫瘤等。視交叉部也是蛛網膜炎的好發部位,應注意鑑別。早期症狀可與球後視神經炎類似,晚期症狀複雜。
    • 垂體瘤可引起單眼或雙眼視力逐漸減退,初期的視野缺損常被忽略。
    • 顱咽管瘤
    • 鞍結節腦膜瘤 中年人多見,發生於視交叉前緣與兩側視神經之間,常先壓迫一側視神經,後壓迫視交叉,故通常先有一側緩慢進行性視力減退和中心暗點,若鼻側纖維首先受壓,則有單眼顳側偏盲;雙側視神經受壓時的症狀為雙側性。視交叉受壓多為不對稱的雙顳側偏盲,以下半部為著。晚期視力嚴重減退或失明。視神經呈原發性萎縮。

病人早期即有頭痛,當腫瘤擴延至垂體及下丘腦時,可有輕微內分泌症狀如尿崩、肥胖等。壓迫額葉底部可產生精神症狀和嗅覺障礙。侵入海綿竇、眶上裂、視神經孔則有眼肌麻痹和眼球突出等。壓迫第三腦室引起顱內高壓症狀見於晚期。偶有腦脊液蛋臼量增高。顱片可見鞍結節、鞢鞍前壁骨質增生或破壞,有時前床突、眶上裂、視神經孔等處亦有骨質吸收。腦血管造影偶見以鞍結節為中心向周圍放射的異常血管影和由微小血管構成的腫瘤輪廓。

    • 第三腦室腫瘤 多阻斷腦脊液通路而致顱內高壓、外展麻痹和視乳頭水腫,第三腦室前部粘液囊腫的顱內高壓症狀(頭痛、嘔吐等)常呈發作性,且和體位、頭位有關。例如,仰臥位易致發作,俯臥位或膝胸位易使頭痛減輕或消失。亦可壓迫視交叉產生不對稱的雙顳側偏盲,最終失明。腦室造影顯示腦積水和第三腦室充盈缺損。

參考

編輯
  1. ^ 圖像源自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著《人體的構造》。
  2. ^ 存档副本.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3. ^ 系统解剖学 第9版. 北京: 人民衛生. 2018: 366. ISBN 978-7-117-26718-2. 
  4. ^ Kaneko, K; Yamada, T; Tsukita, S; Takahashi, K; Ishigaki, Y; Oka, Y. Obesity alters circadian expressions of molecular clock genes in the brainstem.. Brain Res. 2009: 58-682009-03-29. PMID 19401184. doi:10.1016/j.brainres.2008.12.071 (英語). 

參見

編輯

參照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