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文昌閣
26°34′56″N 106°42′55″E / 26.58222°N 106.71528°E
文昌閣和甲秀樓 | |
---|---|
文昌閣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6-736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貴陽文昌閣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武勝門(俗稱老東門)月城內,是明清貴陽城的「九門四閣」之一[註 1]。高17.25米,共3層,從上至下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和武安王(關羽)。其不等邊九角形的造型在貴州省內僅有兩例,中國境內也極為少見。
樓閣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後屢遭損毀,經歷過多次重修,民國時期一度被用作駐軍場所和秘密監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被學校、工廠和民居佔用,直到1983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維修,1988年對外開放。文昌閣於2006年5月25日與甲秀樓一同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明清時期
編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鎮遠侯顧成、都指揮馬燁興建貴陽城,設城門5座,武勝門為東門[註 2][2]。據萬曆《貴州通志》記載,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文昌閣建於東門月城內[4]。
文昌閣曾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被毀,此後經歷數次重修。最初擬由時任雲貴總督卞三元主持,但卞三元不久後即卸任,最終由其繼任者甘文焜、貴州巡撫佟鳳彩於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歷時7月後落成。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撫衛既齊、布政使董安國、按察使丹達禮、參政陸祚蕃、知府時騰蛟重修。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經略張廣泗重修。乾隆六年(1741年),布政使陳德榮重修。嘉慶四年(1799年),郡人張大學等人重修,左右增設殿宇房屋,並在重修碑記中開列八項禁條加以保護。嘉慶二十三年(1818)秋發生地震,文昌閣樓體傾斜、牆垣倒塌,張大學又於道光元年(1821年)主持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巡撫賀長齡重修。[5][6]:59
近代至今
編輯民國時期文昌閣失修,成為駐軍場所,又被國民黨用作秘密監獄,囚禁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7],1939年2月4日,侵華日軍空襲貴陽,使文昌閣東北角地基下沉[6]:6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昌閣曾作為貴陽建中會計學校和文昌閣小學[註 3]校址,後來一部分被用於街道工廠和住房[8]。「文化大革命」期間,文昌閣內神像、壁畫被毀,成為市民居住的大雜院。1976年秋,文昌閣銅製寶頂被雷電擊落,發現內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曆書一冊,以及茶葉、五穀、錢幣等物品[3],曆書和寶頂後收藏於貴州省博物館,寶頂又在文昌閣1983年修復後被收回,藏於閣中。[6]:5,59-61
文昌閣於1981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6]:3-4,次年2月23日被列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9]:803。1983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決定維修文昌閣,貴州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均撥款支持。工程歷時3年,搬遷居民數十戶,將三層主體樓閣完全修復,底層兩根腐朽大柱用趙德光祠大殿拆除大柱替換,瓦片改換為琉璃瓦。為採光遊覽方便,拆除了三層為安置樓梯增設的抱廈和底層的山牆[10],主體於1984年9月修復完成。1986年又續修廂房、花壇、水池等,並在兩側新建碑廊,安放清朝歷代重修碑刻,至1987年1月全部竣工,於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6]:5,61,123。1996年12月28日,貴陽市錢幣博物館在文昌閣開館,展出古今中外錢幣近萬枚[11]。2000年11月,貴陽市開展了文昌閣恢復整治一期工程,包括修復城牆、新建廣場與景觀建築、綠化周邊環境等,2001年底完工[12]。2006年5月25日,文昌閣與甲秀樓一同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
建築
編輯格局與結構
編輯文昌閣建於武勝門月城內,坐東朝西,倚靠城牆[3],樓閣高17.25米,面闊5間、進深4間,通面闊11.5米、通進深11.4米,兩側有重檐懸山頂的廂房,對面有倒座房,與圍牆和走廊相連形成封閉對稱的四合院,整體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10]。
樓閣結構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木結構。據衛既齊《重修文昌閣碑記》記載,上中下層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和武安王(關羽)[6]:118。其底層平面近似於正方形,二層和三層平面則為不等邊的九角形。九角形平面頂點的確定方法是先將圓周四等分,再將正面的弧線三等分,其餘三段弧線二等分。此種造型的樓閣在貴州省內僅有兩例,另一例為獨山縣的翁奇奎文閣[9]:174-175。此外,山西太原純陽宮的清代九角亭與文昌閣類似,但不及文昌閣複雜。古代中國認為9是至陽的極數,文昌閣在在設計時可能有意與數字9相關聯。文昌閣除二、三層平面為九角形以外,有樑81根,柱54根,二、三層楞木各有9根,皆為9的倍數。[10]
在樑架結構上,文昌閣頂層的金柱用樑承托,不穿過樓板,檐柱則通向二層作為二層金柱,二層金柱也用樑承托,其9根檐柱中有4根通向底層作為金柱,其餘檐柱立於底層抱頭樑上。這種結構使得底層和二層各減少一圈柱網,增加室內使用空間;分散承重支點,增強樓閣穩定性;遭受地震時還可以緩衝水平方向上的運動。[6]:59-60[10]
文昌閣屋頂覆蓋青色筒瓦,屋脊為白灰砌制,頂層翼角塑麒麟,一、二層翼角塑草龍紋。板壁、立柱、門窗均為栗殼色,額枋、插拱上原有青綠彩畫。原寶頂為銅製蓮座葫蘆形,由工匠楊起月、鄧文月、張五造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八十斤,底部和蓮座刻有銘文[註 4][6]:64[9]:174[10],現藏於閣內二樓[3]。如今閣樓上的寶頂為銅質複製品,安裝有避雷設施[1]。
碑匾與楹聯
編輯碑刻
編輯文昌閣在1983年的維修過程當中發現清代重修碑刻9塊。其中8塊原立於樓閣底層,後分別移至南北兩側新建的碑廊陳列。1塊鑲嵌在院牆上。碑刻中年代最早者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衛既齊《重修文昌閣碑記》,最晚者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貴陽東城文昌閣記》[14]。1987年2月修復工程結束後,又立陶信椿撰《文昌閣修復碑記》1塊[6]:123。
-
北側碑廊
-
南側碑廊
-
1987年樹立的《文昌閣修復碑記》,位於北側碑廊
匾額
編輯文昌閣內原有匾額3塊:「於帝其訓」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制;「天下之母」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制;「永保子孫」匾,製作年代不明。《貴陽市志·文物志》據「天下之母」匾文義,推測文昌閣在清代可能還供奉過其他神像[6]:61。貴陽市在1984年9月重新製作了「文昌閣」三字匾額,懸掛於二層正面外檐下[14],該匾由時任中共貴陽市委書記夏頁文[15]題寫。
楹聯
編輯貴陽市在1983年的維修工程中,根據相關史料恢復了清人為文昌閣題寫的3副楹聯。分別為張廣泗題「盛世車書環斗極,遐方文物應奎垣」;張先傑題「濃翠萬重當檻出,清光一片抱城來」;張大學題「眾山環繞供詩料,層閣高標入畫圖」。[6]:62[14]
註釋
編輯- ^ 「九門四閣」指的是明清貴陽城的9座城門和4座著名樓閣,其中「四閣」分別為文昌閣、玉皇閣、靈官閣和皇經閣。除文昌閣外,其餘建築如今均已不存。[1]
- ^ 萬曆十九年(1591年),巡按陳效將武勝門改名為永安門,清初又改名為昭文門。為與天啟六年(1626年)修建的外城小東門(又稱新東門)區分,民間俗稱為老東門。[2][3]
- ^ 部分資料寫作「文昌街小學」[5]或「文昌小學」[8]。
- ^ 底部銘文為:「大清康熙戊辰夏月日吉旦,京陵匠士楊起月、鄧文月、張五造寶頂一座,重八十斤。文昌閣住持僧海洪,系雲南人,徒弟寂有。」蓮座八瓣上分別刻有以下人名:「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蔣寅,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今升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李元粹,督理貴州糧驛事務兼分守貴東道布政使司參政傅作楫,貴州分巡貴西道按察使司副使高起龍,貴陽知府許桓齡,新貴縣知縣魯承侯,新貴縣典史李洽,督工官貴陽府豐濟倉大使張思英。」[6]:60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陽市南明區委員會 (編). 南明文史资料选辑 第二十辑. 內部資料. 2002-09: 100–104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 ^ 2.0 2.1 貴陽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阳志·建置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3-09: 51–53.
- ^ 3.0 3.1 3.2 3.3 貴陽市文化局 (編). 贵阳文物景点.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07-12: 31–35. ISBN 9787806508947.
- ^ 王耒賢; 許一德. 贵州通志 万历志. 貴陽: 貴州大學出版社. 2010-12: 57. ISBN 9787811263251.
(卷三·合屬志一·貴陽府·寺觀)文昌閣,東門月城內,萬曆二十四年建。
- ^ 5.0 5.1 何靜梧. 附录 贵阳重要名胜古迹历史资料汇编. 贵阳历史研究.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6-09: 414-416. ISBN 7221042829.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阳市志·文物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3-12. ISBN 7221033196.
- ^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州省志·司法行政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09: 44. ISBN 7221049475.
- ^ 8.0 8.1 貴陽市雲岩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阳市云岩区志(下册).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5-12: 1176–1177. ISBN 7221071527.
- ^ 9.0 9.1 9.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州省志·文物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3-04. ISBN 7221062064.
- ^ 10.0 10.1 10.2 10.3 10.4 龍志貴. 贵阳文昌阁. 古建園林技術. 1985, (2): 53–54. ISSN 1000-7237.
- ^ 貴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阳市志·大事记.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01: 479. ISBN 722105021X.
- ^ 羅佳玲. 重点工程建设. 貴陽年鑑. 2002, 12: 298. ISSN 1009-5942.
- ^ 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06-05-25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2).
- ^ 14.0 14.1 14.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贵州省志·名胜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12: 8–10.
- ^ 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貴陽年鑑編輯部 (編). 历届主要领导人名录. 贵阳年鉴1991.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1-09: 112–114. ISBN 78058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