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作戰

介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作战运筹

軍事理論領域,軍事作戰(也稱為作戰藝術,源自俄語:оперативное искуство,或作戰戰爭)代表了將戰術的細節與戰略的目標聯繫起來的指揮水平。[1]

位於Brampton Grange英語Brampton Grange第1戰略航空航天師英語1st Strategic Aerospace Division(第八航空隊的一部分)作戰室中的二戰作戰計劃地圖

在美國的聯合軍事理論中,軍事作戰是「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在其技能、知識、經驗、創造力和判斷力的支持下,通過整合目的、方式和手段,制定戰略、戰役和行動,以組織和運用軍事力量的認知方法」。[2]它將政治需求和軍事力量聯繫起來。軍事作戰是由其軍事政治範圍決定的,而不是由部隊規模、行動規模或努力程度決定的。同樣,作戰藝術提供理論和技能,而作戰層面則允許理論結構和進程。

戰爭的操作層面涉及到四個基本要素:時間、地點、策略和目的。通過指揮部隊和分配(有限的)資源等手段,作戰藝術旨在通過產生最佳的(或至少是接近最佳的)軍事力量的產生和應用來實現政治目標。例如,可以提出建議,以確定在哪裏建立防禦結構,有多少,什麼類型,由多少部隊駐守;一個建議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重新修改。在20世紀,新生的運籌學領域蓬勃發展,這是軍隊努力改善後勤和決策的結果。

戰爭的作戰層面位於戰術戰略之間,前者包括在戰場上或戰場附近組織和使用作戰部隊,後者涉及長期和高級戰區行動的各個方面,以及政府的領導。蘇聯是第一個正式區分這第三層次軍事思想的國家,當時它作為縱深作戰的一部分被引入。軍事理論其武裝力量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期間發展的軍事理論[3]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背景

編輯

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同義詞大戰術(或不太常見的機動戰術[4])而在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軍事學家使用了小戰略一詞來描述部隊在戰術上沒有交戰英語Engagement (military)的演習。[5][6]專業軍事出版書籍中暴露了術語的混亂,它們試圖確定「略有不同的含義,如戰術、主要戰術、次要戰術、大戰略、主要戰略和次要戰略」。[7]1980-1981年之前,作戰藝術一詞在美國英國並不廣泛使用。[8][9][10]當它被廣泛討論並開始進入軍事理論和軍官戰鬥訓練課程時。[11]

實際應用

編輯

作戰藝術的挑戰是建立一個四要素的平衡,使軍事力量在實現政治目標的過程中得到最佳發揮和應用。將時間、地點、策略和目被視為一個整體,需要在組織、權衡和設想大量複雜的、往往相互矛盾的因素方面有很高的技巧。這些因素往往存在於較長的時間、較遠的距離和不斷變化的參與者、系統和信仰的組合中,追求的政治目標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不明確的。複雜的因素,如對手的行動,造成進一步的模糊性。

任務分析

編輯

行動層面的戰略家擁有許多工具來構建和指導他們的思維,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務分析和最終狀態。任務分析回答了「要完成什麼任務」的問題。通過任務分析,作戰層面的策劃者將政治目的和軍事目標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規劃者決定如何運用軍事力量來創造軍事力量以實現政治目的。這裏的從屬過程包括確定目標和重心,但過度依賴分析機制會造成虛假的安全感。最後的測試獎勵的是成功,而不是論證的質量。相反,規劃者不能希望"感覺」到勝利的方式--複雜的情況要求思想和努力的整合。

最終狀態

編輯

最終狀態回答了「怎樣會構成成功」的問題。戰役結束狀態不僅僅是軍事目標的理想狀態。它還為戰術、作戰和戰略層面建立了一個試金石。最終狀態體現了軍事力量的預期結果,並暴露出任何限制。事實上,一個可實現的最終狀態可能需要動用國家權力的非軍事要素。因此,它承認單靠軍事力量可能無法取得政治成功。

所需技能

編輯

一個行動層面的戰略需要不斷地識別和權衡時間、地點、策略和目的,並從中推斷出結果和可能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業人員需要技能和理論、經驗和知識。在作戰層面,技能和經驗通常要通過正式培訓、了解軍事歷史和實踐來間接培養。

戰術層面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作戰層面的成功,因為要掌握作戰藝術需要戰略技能,反之亦然。如果在沒有作戰藝術的理論和應用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一個成功的戰術學家將沒有希望實現從戰術上的提升。行動層面的戰略家必須從散兵坑中清晰地看到國家或聯盟當局的戰略走向。他們必須了解戰略目標、國家意志和決定它們的參與者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成功的作戰藝術描繪了一條從士兵個人的努力到國家或聯盟目標的清晰而不間斷的道路。

在史學中的作用

編輯

雖然新興的作戰藝術語和專門的軍事水平的建立是比較新的,但實際上作戰藝術在整個有記載的歷史中都存在。長期以來,各國人民和指揮官都通過軍事行動來追求政治目標,人們可以從作戰藝術的存在角度來研究任何時期的戰役。目前關於作戰藝術的學派都有一個基本觀點,即軍事成功只能以政治戰略目標的實現來衡量,因此,歷史學家可以從作戰藝術的角度來分析任何戰爭。

二戰分析而言,在1939-1945年的戰役中,德國國防軍並沒有將作戰水平作為一個正式的理論概念。雖然德軍內部人員知道作戰藝術,但認識和實踐主要限於總參謀部訓練的軍官。然而,作戰藝術的存在性意味着,無論當時的理論或結構如何,針對政治目標對一場戰役或行動進行審查都是有效的。因此,作戰藝術的要素--時間、地點、策略和目的,可以照亮任何時代的思想和行動,而不管當代流行的學說或結構如何。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p.24, Simpkin
  2. ^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rmy Doctrine Reference Publication (ADRP) 5-0, The Operations Process (PDF).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y 2012: 2–4 [2016-05-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30). 
  3. ^ Simpkin, Richard E. Deep battle: The brainchild of Marshal Tuchachevskii. Brassey's Defence Publishers, London. 1987: 24. ISBN 0-08-031193-8. 
  4. ^ Hess, Earl. Civil War Infantry Tactics: Training, Combat, and Small-Unit Effectiveness fourth.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5: xxi. ISBN 978-0-8071-5937-8. 
  5. ^ p.218, Jablonsky
  6. ^ p.28, Whitman
  7. ^ p.3, Bundel
  8. ^ Zabecki, David T. The German 1918 Offensives: A Case Study i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27 September 2006: 21–22. ISBN 9781134252251. 
  9. ^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DIANE Publishing. 1991: v. ISBN 9781428915749. 
  10. ^ Luttwak, Edward. Strategy and History. 1985: 175. ISBN 9780887380655. 
  11. ^ p. 111, Stone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