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鏡古鏡,其外形與中國古代的銅鏡一樣,同樣是由鑄成,背後有圖案及文字,反射面磨得很光亮,可以照人。當以一抹光線照到鏡面,反射後投到牆壁上,本應當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圓形光亮區域。然而,在這個光亮區域會出現鏡背面上的圖案及文字,好像是透過來似的,故稱之為透光鏡。

歷史

編輯

在大約西元800年唐朝(西元618至907年)時期的一本小說《古鏡記》,描述了古鏡中描述了澆鑄實心銅鏡的方法。這種古鏡背面裝飾著文字或者圖案,並且在拋光那面反射光線時,可將背面這些花紋投影在反光光暈中;由於這種看似透明效果,古鏡亦得名透光鏡。[1]不幸的是,唐本《古鏡記》已佚數世紀,不過古鏡在沈括(西元1031至1095年)《夢溪筆談》中有述及,且沈家擁有三銅鏡為傳家之寶。[2][3]由於沈括困惑於固體金屬怎樣加工才可以透光,他推測這應該是用上了某種淬火技術在鏡面上製造極端細小、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紋路。[2][3]雖然他利用淬火不同冷卻速率的解釋不正確,但是在鏡面有着細微、肉眼無法分辨鏡面曲度的看法是正確的;一如威廉·布拉格於西元1932年所發現那樣(西方科學家在18世紀發現此物後為此莫名其妙了整個世紀,即西方稱中國古「透光鏡」為「魔鏡」的由來),這些鏡子本身並不透明。[4]羅伯特·坦普爾描述了這些學者的解釋:「鏡子最開始的形狀 — 包括背面設計 — 是扁平澆鑄的,而表面凸起是後來經過刮擦產生。鏡面後來拋光後變得亮閃閃的。由這些程序累建起的應力造成表面較薄的部分向外凸起,且比較厚的部分更凸。最後,鏡面敷上一層汞齊;這造成了更強的應力和選擇性變形。結果是鏡面不完美,與鏡背花紋相匹配,儘管這種不完美對肉眼來說太小看不太出來。但是,當鏡子將明亮的陽光反射到牆上時,由於鏡面將產生的影像整體放大,其效果就好像光線穿過實心銅鏡般其重現背部花紋。[3]

參考註釋

編輯
  1. ^ Temple (1986), 66.
  2. ^ 2.0 2.1 見《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原文:「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余觀之,理誠如是。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樣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須指出的是,沈家藏三銅鏡,至多僅一銅鏡為「透光鏡」。
  3. ^ 3.0 3.1 3.2 Temple (1986), 66–67.
  4. ^ Temple (1986),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