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甄怪眼螢
鄭凱甄怪眼螢(學名:Oculogryphus chenghoiyanae)是屬於螢科弩螢亞科的一種螢火蟲,是怪眼螢屬的一種[1]。
鄭凱甄怪眼螢 | |
---|---|
背面形態(左);腹面形態(右)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 昆蟲綱 Insecta |
目: | 鞘翅目 Coleoptera |
科: | 螢科 Lampyridae |
屬: | 怪眼螢屬 Oculogryphus |
種: | 鄭凱甄怪眼螢 O. chenghoiyanae
|
二名法 | |
Oculogryphus chenghoiyanae Yiu & Jeng, 2018
|
發現
編輯2017年,香港昆蟲學會副會長饒戈於香港大嶼山地塘仔發現類似巴蜀怪眼螢(Oculogryphus shuensis)的物種,聯絡建立怪眼螢屬的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鄭明倫。在解剖雄蟲外性器後,確認該物種為一未曾描述過的種級分類元,並於2018年2月22日於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發表[2]。本種為已知的第四種怪眼螢,亦為首次發現該屬的雌蟲形態,提供該屬幼態雌蟲的直接證據[1]。
命名
編輯拉丁種名和中文名字皆以2017年4月13日捐出活肝給素未謀面的急性肝衰竭女病人鄧桂思的鄭凱甄命名,表揚她無私奉獻的發亮精神。是第一種以香港人姓名命名的螢火蟲種類[3]。
形態
編輯雄蟲體型小型,約5毫米(0.20英寸)左右,體色介於深棕色至黑色之間,前胸背板成橙褐色。頭部幾乎與前胸背板等寬,稍微突出前胸背板。複眼背側觀幾乎相接,腹面相近。觸角絲狀,11節,大顎短。外觀在無發光時無法看見發光構造,陽莖器及中葉向外彎曲,陽莖基側突短[1]。雌蟲幼態型,體色成黃白色[1]。
熒光性
編輯雌蟲在經過紫外線照射後,會發出生物熒光(biofluorescence),為螢科首度記錄到紫外線致生物熒光的現象。為陸域生物中少數同時具有生物發光及生物熒光功能的物種,且其生物熒光與生物發光機制相互獨立。生物發光的部分由腹部的發光器散發出黃綠光,而熒光則是自體壁發出藍綠光[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Yiu, Vor; Jeng, Ming-Luen. Oculogryphus chenghoiyanae sp. n. (Coleoptera, Lampyridae): a new ototretine firefly from Hong Kong with descriptions of its bioluminescent behavior and ultraviolet-induced fluorescence in females. ZooKeys. 2018-02-22, 739: 65–78 [2018-02-25]. ISSN 1313-2970. doi:10.3897/zookeys.739.21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英語).
- ^ 港新品種「鄭凱甄怪眼螢」 以捐肝鄧桂思者命名. 明報. 2018-02-23 [2018-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4) (中文(繁體)).
- ^ 新品種螢火蟲命名「鄭凱甄怪眼螢」 表揚其捐肝行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香港電台. 2018-02-23.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鄭凱甄怪眼螢
-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鄭凱甄怪眼螢
- Oculogryphus chenghoiyana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ZooBank.org (英文)
- 首以港人命名!香港發現新品種螢火蟲「鄭凱甄怪眼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蘋果日報. 2018-02-23.
- 港產新種怪眼螢 以無私捐肝者鄭凱甄命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n.cc東網. 2018-02-23.
- 表揚捐肝義舉 香港新品種螢火蟲 以「鄭凱甄」命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立場新聞. 2018-02-23.
- 新發現螢火蟲以鄭凱甄命名 表揚捐肝救人的發亮精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OPick. 2018-02-23.